第一节 药店
韩城中药店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是永兴合药店,据传开业于明代,民国31年(1942)时有店员40余人,所加工之丸、散、膏、丹销往黄龙、宜川、安边、定边及山西河津等地。其次是广益公药店,开业于民国10年(1921),资本1000元。德兴公、同兴公两药店开业于民国21年(1932)。至民国36年(1947),城区共有药店16家。解放初,城区有中西药房19家,从业人员111名。芝川镇、西庄镇、龙亭镇、昝村镇共有药店20家,从业人员43人。新中药房,1949年开业于芝川镇,经理李林,主要经销广东星群制药厂生产的水剂中药,服用方便,深受群众欢迎。1956年县城及各镇私营药店44家,从业人员154人,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城区成立公私合营国药商店,归县供销社领导,芝川、西庄、昝村、龙亭药店归当地供销社领导。
1957年6月,中国药材公司陕西省韩城县公司成立,编制23人,下设业务组、批发部、零售门市部。1961年撤销县药材公司,成立中国药品器械公司陕西省韩城县公司,1964年又改为韩城县药材公司。1968年药材公司与人民医院合并更名为韩城县医药卫生服务站,归卫生局领导。各乡、镇基层药材业务归当地供销社管理。1970年药材公司恢复,1982年8月将龙亭、芝川、西庄、昝村、盘龙、王峰、龙门、薛峰供销社的中西药批发、零售、收购业务及乔子玄、林源供销社的药材收购业务收归药材公司。1984年,药材公司内设财统股、综合股、中药购销部、西药购销部、城区零售店和芝川、西庄、王峰药店,共有职工142人。1987年12月,公司职工张芳霞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振兴中药技术竞赛获个人单项奖,审方计价调剂项目第3名。1989年,市药材公司设政办股、业务股、财经股、中药购销部、新药批发部和王峰、西庄、芝川、老城区4个药店,共有职工137人,其中干部19人,固定工人76人,合同制工人8人,其他职工34人。此外全市有经营药品的个体户72户。
第二节 中药
资源 韩城中药资源比较丰富,有“药材之乡”、“黄芩之乡”的美称。据明万历《韩城县志》载:韩城盛产“苍术、黄精”,清乾隆《韩城县志》载:韩城产紫草、黄芩等44种中草药。1957年,县药材公司、省医疗队、县医院医疗队曾对韩城中草药资源进行了普查。1977年,林源公社卫生院查得当地有中草药223种。1985年,根据国家经委《关于开展全国中药普查的通知》,市政府决定成立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组织中药资源普查队,会同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试点工作队,渭南地区有六个县也派人员参加本市普查工作,参加此次普查的共60余人。经过普查,共采集药用植物标本5000余份,分属260余种、75科,共查出韩城有中药材235种,产量较大的有连壳、生地、丹参、五味子、枣仁、苦参、苍术、柴胡、防风、黄芩等18种,其中连壳、枣仁、全虫(称为“韩城全虫”)、麻黄(主产于龙门山,称“龙麻黄”),为名特药材。
生产 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地药材生产,1964年药材公司种药材试验田半亩。1970年在乔子玄、林源、薛峰等地建立药材生产基地,种植白芍、丹皮、党参等。1979年发展山楂生产。1980年确定井溢村为山楂生产科研基地,芝源、芝阳、乔子玄林场等15处为酸枣护育基地,计有酸枣林1000余亩,约50万株。1981年,林源、盘龙、乔子玄等地约10万亩连翘林,为连翘护育基地。1982年全市药材种植面积为554亩,品种有丹参、柴胡、防风、板兰根、生地、紫苏、黄芪、黄芩、天麻、枸杞等。1983年药材种植以“两户一体”(重点户、专业户、经济联合体)为主,有两户45个,兼种药材的410户,种植面积1098亩,产量6.6万公斤。1986年西庄镇各村有山楂2000多亩,仅井溢村即有600多亩。由于药材市场开放,药材外调量减少,韩城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减少。
购销 据清《韩城县志》载,当时每年需从省城及山西解州购进约值2000两银子的药材。民国时期,县城永兴合、广益公等大药店每年均从西安购进大量药材。建国后主要从西安、渭南药材公司进货,1959年调入、购进中药价值7.47万元;1969年调入、购进价值20.32万元;1979年调入、购进价值85.5万元;1989年调入、购进价值52.9万元。本地中药销售情况:据民国30年(1941)统计,永兴合药店年批、零销量约值35万元,广益公药店为24万元,其他各小药店共零销12万元。建国后,1950年城区各药店年零售额15万元,芝川各药店年销售额为2.1万元,西庄各药店年销售额为1.7万元。1955年县供销联社采购经理部批发药材价值5万元。1959年全县年销售额为8.2万元,1969年为14万元,1979年为59万元,1989年为54万元。
外调销售 民国31年(1942)韩城永兴合药店中成药运销黄龙、宜川、定边等地,吴家砂药运销河南、甘肃、山西和西安等地,建国后每年仍有大量药材外销。1959年药材公司外调中草药价值1.8万元;1964年调出防风5万公斤,连壳7万公斤;1969年调出药材价值6.3万元;1979年调出药材价值32.3万元;1989年调出药材价值12万元。
收购与加工 明清时期民间曾自采中草药防病治病,各药店也收购民间采集的中药材。1959年药材公司收购中药材1万公斤,价值1.4万元;1969年收购中药材0.7万公斤,价值7.5万元;1979年收购中药材15万公斤,价值29.1万元,其中连壳5.8万公斤,防风4万公斤。1989年收购中药材0.79万公斤,价值14.3万元。中药炮制为老式药铺的传统工艺,颇负盛名的吴家砂药(名五金灵砂丹,外地称为韩城砂药,为城内吴家巷吴家祖传中药,据传清代康熙年间,吴全斌由北京同仁堂获得配方,从此即独家炮制,以传媳不传女的方式世代相传,历时三百余年,至1966年以后停止生产)、颜家沟李家的接骨丹、井溢村师家的外科膏药均有特殊炮制方法,各药店也都加工饮片和中成药。1970年县药材公司成立制药厂,设饮片组、中成药组。1972年生产中成药11种,1976年饮片组加工量达6万公斤,1987年加工量为4万多公斤。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