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宜君县解放后,小学学制仍沿用民国时期的“四、二”分段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1949年为了满足工农子女的入学要求,完小春秋两季招生。1952年,全县各校在教学方面搬用苏联的“凯洛夫教学法”,运用五大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教学法,推行“五年一贯制”,五分记分法,后因不适合中国情况,1953年秋中央教育部通知,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仍按“四、二”分段制教学,同时停招春季生,改为每年的秋季一次招生。
1958年的“大跃进”中,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全县中、小学普遍办工厂、农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全县又办起农业中学20所,林业中学1所。在教学中,注重了实际操作,课堂教学有所减少,智育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1965年又贯彻“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全县办起耕读小学33所,农林中学1所。1966年耕读小学停办,教师和学生并入全日制学校。1967年6月1日,59名公办教师一律下放给生产队管理,工资停发,改记劳动工分。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精神指导下,1968年,中学学制由“三、三”制改为“二、二”制,小学学制由“四、二”分段制改为“五年制”。“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的所谓“斗、批、改”,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强调抓政治思想教育,忽视了智育教育,小学五年级和中学的教学实行“走出去”(把课堂搬到农村生产队联系实际教学)、请进来(把贫下中农或工人请进学校给学生讲课)。校内办工厂、农场(大寨田),片面地过多地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文化知识教育又受到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初、高中恢复了“三、三”制,并恢复了考试制度。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提出的“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79年县文教局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要求教学从实际出发。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发挥学生智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开展了电化教学。开设生产劳动课,提倡勤工俭学,使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