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等专业教育
一、黄陵师范
1958年底,宜君和黄陵两县合并后,1959年8月,在宜君县城原县委机关(今县政府招待所),办起一所初级师范学校,有教职工15人,杨子州任校长。当年招收两个班90名学生,学制3年,次年春季又招收幼师1个班45名学生。1960年招收初师两个班90名学生。1961年8月,宜君、黄陵恢复原县制后停办。其中初师的部分学生到延安师范继续学习,大部分学生回乡参加了农业生产。幼师班学习期限一年,1960年毕业后由社队聘任,从事幼儿教育,解决了当时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不足问题。
二、农林中学
1958年“大跃进”中,人民公社兴办农业中学5所,县上亦在彭村办农业中学一所。但由于设备、教师、教材都未解决,不到一年全部停办。
1965年,县人民委员会决定,由文教局、卫生局、农林水牧局等部门集资出人,利用原太安林场旧址,办起一所农林中学,学制三年。当年招收农林专业班学生40名。1966年又招收卫生和畜牧专业各一班,学生80名。1967年该校迁至彭村原牧场旧址,“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左”倾路线的干扰,学校工作瘫痪,1968年底停办。这所学校时间虽不长,但为我县农村培养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深受群众欢迎的县医院中医主治大夫刘福荣,是农中68级卫生班毕业生,并经过大学专科培养和个人钻研而成长起来的专业人才。
三、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1972年,县“革命委员会”在全国“左”的路线大气候的影响下,利用原农林中学太安旧址办起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所,配备教师7名,初办每届招收学生两班100名。1977年迁到福地,有教师12人,工人5人,学制三年,招收四班200名学生。设有农林、畜牧兽医、农田水利等专业,课程开设有语文、数学、政治和专业课,属半工半读性质。经费除县财政补助一部分外,其余由师生一面读书,一面生产,自力更生解决。学校办有农牧场,有耕地40余亩,牛5头,大小拖拉机各一台。1977~1978年,师生动手烧砖瓦,采运木料,兴建学校,箍窑洞20孔,盖瓦房26间。该校虽对于普及提高青年的文化知识起了一定作用,但当时办学宗旨不明确,只是赶形势,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教学大纲,因而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差。后于1979年停办。
四、农职业中学
为适应本县农业生产需要,1983年在县一中附设了两个职业班,招生100名。同时在县城北郊筹建职业中学。经一年的努力建起三幢两层校舍,1554平方米,1984年招收两个班,学生100名。1985年扩建校舍758平方米。1987年招收卫生专业1个班、学生50名。全校有3个年级,3个教学班,学制3年,学生150名,教职员工22人,其中专职教师10人。开设课程除高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着重讲授各专业科技知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