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学
1948年3月宜君县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时期的82所小学,教师经过整顿培训,除清洗个别国民党、三青团骨干分子外,大部分留用,并招聘一些社会知识青年任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的教育工作总方针,学校向工农子弟开门,家庭贫困的学生免费入学。到1949年全县有完全小学4所(焦坪、棋盘2所距国民党统治区近,尚未恢复),初级小学84所,教师117人,在校学生3291人。
1954年试行小学“五年一贯制”。根据党提出的“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十六字文教工作方针,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力,对全县所有学校进行了普查整顿。当时焦坪完小已恢复,全县有完小5所,初小92所,教师140人,在校学生4212人。分布情况是:一区(五里镇)完小1所,初小32所;二区(棋盘)初小13所;三区(焦坪)完小1所,初小9所;四区(店头)完小1所,初小20所;五区(偏桥)完小1所,初小14所;六区(城关)完小1所,初小4所。普查摸底后发现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较低,全县140名教师中,高中和中师毕业的仅有4人,肄业的8人,其余全部是初中(师)以下文化程度。1956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将农村公办小学部分交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办的精神,县人民委员会研究决定,将原来由国家负担经费的59名教师,转交农业合作社负担。是年恢复了棋盘完小,并在云辉新办1所完全小学。
1958年,党对教育事业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国家办学与集体办学并举,全日制与半日制、各种业余学校并举)。县上新办了雷塬、思弥、拔头塬3所完小。这时全县共有完小9所,公办初小68所,民办73所,在校学生5070人,教师214人。
1962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上对学校及教师队伍进行调整精减,撤并了思弥、拔头塬两所完小及部分民办初小,将一部分公办教师精简下放,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一部分由公办转为民办教师。为普及小学教育,1965年后全县农村注意发展了民办学校。本年除宜君、五里镇、偏桥、棋盘、焦坪、雷塬、云辉7所完小外,还有244所初小(其中公办65所,民办179所),小学教师343人(其中公办136人,民办207人)。同时又办起耕读小学33所,入学儿童503人,教师27人。到1972年,全县共有五年制学校112所,初小331所,在校初小学生11423人,高小学生1195人。公、民办小学教师501人。基本达到村村有学校。
1981年,对各级学校的布局又进行了调整,撤并了少数学生人数过少的民办小学和五年制学校,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到1989年底,全县有公、民办学校416所,学生11446人,有教职员工697人(其中民办489人、企业办5人)。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