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宜君县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新中国建立以后,本县相继建立起科学技术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一支专群结合的科研队伍,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应用推广了许多新技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中,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一些科研仪器被破坏,科技人员被下放,科技工作受到严重影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宜君县委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拨乱反正,纠正了“左”的错误,使科技工作进入兴旺发达、人才辈出的新阶段。广大科技人员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刻苦钻研,努力攻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使全县出现了学科学、用科学、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新局面。
科技宣传与普及
1960年以前,宜君县科技组织主要是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对广大群众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70年代以来,向社员群众进行生产技术的普及宣传,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应用科学成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形式主要有:利用有线广播对群众进行农业、工业、医药、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专题宣传,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工作,举办科技讲座,召开技术现场会,发送科技书刊,举办橱窗展览,放映科技教育影片,建立科技扶贫点等。1978年至1986年底,县上先后举办各类短期技术培训班360期,培训农村技术骨干10800人次。1981年以来,中共宜君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四级干部会等大型会议上,多次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解有关科技知识。各公社(乡、镇)也利用同样性质的会议,请技术干部讲解有关农业技术知识。在指挥生产中,县、乡两级经常召开技术现场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能手传授生产技术,对群众、干部进行科技教育。1984年至1986年,县科协先后向全县各乡镇、村、户发出科技书刊约1万余份,举办科技知识橱窗展览多次,放映科技教育片140场(受教育观众52800人次)。县科协还协同有关部门抓了尧生乡车村和县口乡科技扶贫点的工作。由于措施得力,因而科技宣传和普及工作的效果明显。尧生乡车村党支部书记马明生光荣地参加了省基层科协先进代表大会,受到奖励,尧生乡科协因科学种田、粮桐间作成绩突出,出席1985年铜川市科协表彰大会,受到物质奖励。五里镇榆舍套滩村种菜种瓜专业户李四权1985年底出席铜川市科协先进表彰大会,受到物质奖励。
近几年来,县科技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和推广农业技术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办法是:科技单位提供技术措施,生产单位具体组织实施,技术人员定期指导,按预定生产量实行超奖减赔。农业技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有:科技单位与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实行技术联产承包,科技人员与集体实行技术联产承包,科技单位与村民个人实行技术联产承包等。
技术推广
新中国建立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宜君县只是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推广工作。70年代后,才逐步在农、林、畜牧、农机、医疗卫生等方面开展了科技研究推广工作。1975年,县农科所城关大队科研站开始进行油菜株选试验,选出75—1、75—2、75—3、75—4、75—5等优良品种,参加了渭北油菜协作所区域性试验活动,效果较好。同时,该站还开展了对小麦玉米品种、栽培、育种等60多项研究试验活动,其中有20多个项目在大田进行了推广。1975年至1977年,县农科所在寺天公社良河大队科研站,试验成功春油菜栽培高产技术,解决了春油菜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问题,单产达240公斤。1978年,县农科所在旱塬地区推广玉米明细沟深种6273亩,比一般播种增产18—25%。同时,还推广玉米堆条田播种23022亩,一般增产30—40%。
1980年,宜君县植保植检站对全县25万亩发生虫害的粮食作物,及时组织科技植保人员进行防治。保证了148518亩(其中防治地下害虫80518亩)作物的正常成长,大大减轻了灾害。
1980年,县科委引进太阳能热水器新技术。在延安地区建筑公司的协作下,在县招待所建立了太阳能热水澡堂,全年有7个月每天可供洗澡用水。同年,还推广了哭泉公社郭家河生产队刘兴全办沼气的经验。1982年,县农技推广站在全县推广小麦白大头,延安15、17号,洛农15号等优良品种,面积达12.5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9%;推广玉米良种中单2号、户单1号,播种面积8.8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5%以上。同时,还推广垄沟、间作套种、生物养地、水平沟与新的耕作方法,在施肥方面推广了“三肥垫底一炮轰”(以氮肥、磷肥、农家肥作底肥,一次施入)的经验。从而为粮食全面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4年,县农技站推广示范种植水稻良种“京西21”号,并推广应用卷秧薄膜保温育苗技术成果,使部分地区的水稻亩产达到千斤。同年宜君县科委对节能改灶技术进行研究推广。经过多次测试能够使用1公斤干柴在7分钟内烧开1公斤水。目前,这种技术已推广到西村、城关、偏桥等乡镇。1985年,县山楂工作站和县科委从商南引进山楂优良品种“大敞口”(学名),在哭泉乡西沟村试栽获得成功。因此,省政府将宜君县列为全省11个山楂生产基地县之一,并给宜君下达栽培5000亩任务,要求1987至1990年完成。1986年,县科委、农业区划办公室等部门从西北大学、省农业勘察设计院聘请专家、教授、研究生,对全县的沙棘、山楂资源进行了普查。普查结果表明,全县有野生山楂10万亩,沙棘30万亩。1986年,县山楂工作站从省果树研究所引进山东砀山梨接穗,进行野生杜梨改造嫁接、野生山楂改造嫁接,引进推广华县大接杏成品苗栽植,均获得成功。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