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封建社会,官宦与富豪人家设私塾以教子弟,庶民百姓求学十分艰难。科学技术也只在生产劳动实践中自已摸索,发展更为缓慢。
据旧志记载,北宋时本县始有公办学校,称为儒学。清代儒学廪生30名,由官府给膳食津贴,每人月银3.2两。每年参加科试名额,文生员、武生员各取8名。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陆续创办高等、初等小学堂7所。民国十四年(1925),学堂改称学校。至三十八年(1949),全县共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0所,初小92所,在校学生5500余名。
解放后,在中共中央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胄、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89年,全县共有中小学482所,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子弟中小学校5所,总计在校学生43475名,教职工27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年巩固率、小学毕业率、普及率均达90%以上。非文盲人数已占青少年总人数的87.3%。其它学前、职业、成人教育等也有较大发展。
唐初华原逸士孙思邈,一生精研医药,济世活人,不慕名利。其所著《千金方》,成为我国医药史上的里程碑。孙思邈也被后人誉为古代伟大科学家之一。北宋以至金、元,耀州华原,黄堡青瓷的烧制技术,在我国陶瓷史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近代,封建锁国,帝国主义入侵,文化落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除引进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外,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民国时的兰靛加工和雪花糖制作等,技术虽有进步,但生产方式落后,产量低而不稳。乙种职业学校与救济院,虽有蚕茧及栽绒毯生产工艺,也因得不到政府支持而中途停办。白灰及砖瓦生产仍为土法烧制。
解放后,科学技术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与人民群众的重视。县上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卫生防疫站、农业种子站、地震办公室等科研机构。农村也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科研站(组),开展技术推广和科学试验。1978年,县科技局(后改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相继成立后,已使10多项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