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
明清时的教育经费,主要是学正、训导的月薪和廪膳生员的生活补贴,全年约支银240多两。社学、义学和书院经费,多由社会捐助、寄存生息或学田收租解决(见《耀州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于学校增加,全年共支银691两,大钱128串(省档)。民国前期,军阀混战,驻军掠夺,教育经费无着,仅靠临时增加棉花捐维持。二十二年(1933)始有预算,教育经费陆续由“法币”8246元增至三十六年(1947)718.5万元。但因货币大幅度贬值,米价一石已突破百万元大关,全年经费仅能买米数石。
解放后,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教育事业费支出由开始36.7万元,陆续增加到1989年512.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20%。但因工资占经费总数80%左右,故所余经费远远不能适应办学需要。为此,八十年代以来,实行国家投资与群众集资相结合的办法,发扬群众集资办学的社会新风尚,据不完全统计,1980~1985年,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共投资1442.5万元,其中群众集资款988.2万元,占60%多。寺沟村建筑专业户、村长任仲凯,致富不忘教育,捐款3万余元,为本村小学建电教楼一座,受到省政府挂匾表扬。孝雷村党支部书记雷有才带头并动员群众集资27万元,将本村破烂的校舍全部拆除,重新建起标准化的教学大楼。受到各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赞扬。此外,阴家河、田家沟等村,还分别成立了少儿教育基金会和教师基金会。
基础设施 民国时的学校,大多利用破旧庙宇、祠堂或窑洞,光线昏暗,桌凳不全,更无其它设备。当时最高学府县立初级中学,也以残败的山寿寺为校址,以佛堂为课堂,以僧舍为宿舍。直至解放前夕,方有新建土木结构教室两座和简易宿舍数间,图书、仪器一无所有。
解放后,政府拨出专款,逐年新建和改建校舍,增添教学设备。1962至1965年拨款17万元,重点扩建耀县中学和一批小学,并配置教学仪器和体育器材。“文革”中,桌凳损坏严重,图书、仪器和体育器材大部散失。1975至1985年国家拨款516.6万元,群众集资988万元,维修原有校舍7万平方米,新建小学135所,建筑面积4.78万平方米,添置桌凳2.2万余套,购置图书9.9万余册、教学仪器2400余件、体育器材2900件。至此,全县完全中学共有校园面积90543平方米,建筑面积34531平方米;初级中学校园259867平方米,建筑面积34531平方米;乡镇中心小学校园113322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所有中学及24所完全小学均有仪器室、图书室和文艺室,并有体育场地和基本体育器材。
附录:历代进士名录
唐 令狐峘 令狐楚 令狐定 柳公权
柳仲郢 令狐綯 柳 璧 柳 圭
令狐滈 令狐涣 令狐沨
宋 焦 晟 尔朱荣 刘权衡 傅 为
刘 维 宋天锡 李 经 毛 修
张 畸 屈 国 张景熙 裴 化
巩 年 马 舒 周则裕 田 注
田道成 张 宰 毕 翰 尔朱华
刘 俨 段德进 朱 觉 申 应
王 政 高 敏 郑昌期 姚胜贤
象 贤 田道中 马 约 宋任诚
杨 芳 周 卿 王 嗣 张哲古
韩 甫 韩 奕 田 衡 李 茂
田 毓 刘志道 惠 均 郑 彦
王 全 刘 邢 周 刘良弼
李 圭 张博文 刘 格 李 相
安 国 康 说 曾 永 王 握
杜仁圣 公孙敏 宋 序 张彪
张 钰 安 铎 刘化源 米 璞
金 宋九龄 易椿年 王 演 杨 砺
元 王 清
明 石 庆 成 敬 成 凯 左 经
张 琏 左思忠 乔世宁 左 熙
乔因阜 王 图 乔因羽 王 国
辛志登 王淑忭 宋师襄 刘含辉
任伟业
清 郭 杞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