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
运动会 民国二十一年(1932)九月,富、铜、耀三县小学秋季联合运动会在本县举行,是耀县地区最早的一次运动会。三十二年(1943)九月,本县首次运动会在西大操场举行,历时5天,有田径、篮球等项。三十四年(1945)六月一日,县中山教育馆举办象棋比赛,有20名棋手参加。三十六年(1947)秋,国民军165师在省立中山中学举办运动会,本县选派中学代表队参加。
解放后,全县自1962年起,先后举办综合性全民运动会4次,中小学及青少年运动会22次,累计参加运动员1.6万人。1981年后,举办“六一”儿童运动会4次,参加1350人。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举办农民、职工运动会、友谊赛、对抗赛57次,还有临时性的足球、排球、体操、射击、游泳、武术、自行车、门球比赛等。
越野赛始于1979年,除当年办了两次外,基本上每年一次,多在元旦举行。每次参加人数400人左右,1981年最多达500人。
本县参加县外运动会,始于民国十年(1921),运动员雷子启在富平参加的“冬季联合运动会”万米长跑。二十至二十一年(1931~1932),运动员马骧代表陕西省先后参加全国十届运动会和华北运动会田径赛。
解放后,自1964年以来共参加渭南地区、铜川市及陕西省历届运动会27次。1972~1982年,渭南地区和陕西省体委,先后8次在本县举办游泳、足球、田径运动会。
比赛成绩 民国二十年(1931)运动员邱小山在富、铜、耀三县小学秋季联合运动会上,以1.68米夺得跳高第一名。三十三年(1944)九月,运动员焦奉军、左寮文、王生万、杨志正、李彩霞分别在本县秋季运动会上获得铁饼、撑杆跳高、万米径赛、铅球与穿针竞走冠军。三十四年(1945)六月,庞光宁、郝汝滨分获象棋赛冠亚军。
解放后,竞技活动普遍开展,各项成绩不断刷新。男子篮球在1962年11月渭、富、铜、耀四县篮球邀请赛,1976年渭南地区农民篮球赛和1989年铜川市首届农民篮球运动会上均获冠军。女篮在1986年5月铜川市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上夺得冠军。乒乓球在1975年渭南地区运动会上获男子团体第三和男子单打第一名。垒球在1960年铜川市比赛中夺冠。男子体操在1964年省第四届运动会上,曹鸿儒获二组全能第三名,并通过二级运动员,武术在1989年省习武杯竞赛中,李小玲获女子剑术第一名。
体育建设
人才培训 1972年夏,县体委在耀县中学开办少年儿童体育训练班,进行篮球、排球、体操、武术等项训练。1978年业余体校成立,由体委选派教练,从县城各中小学选拔学员,集中培训。1978年,县体委与文教局合办体育学校,建教室两座,但时间不长即因经费困难而停办。1982年,对业余体校进行整顿,实行食宿、训练两集中,开设田径、男篮两个班,使训练走上正轨。1985年又因经费问题,改集中为走训,开办男篮、武术两个班,终于得到巩固。同时从1986年起,年年举办体育夏令营。
为弥补学校体育教师不足,从70年代起,每年利用暑假举办短训班,培养兼职体育教师72人。此外,还向省体育工作队、体育学校、田径训练队及铜川市体育学校等,选送优秀运动员18人。经过多年培训,全县已有90人取得国家裁判职称,其中篮球33人t二级10人、三级23人),田径44人(一级4人、二级12人、三级28人)足球7人(二级3人、三级4人),武术6人(二级4人、三级2人)。
场地设施 民国时期,群众集会和体育活动均在位于县政府西边的明清时的粮仓旧址举行,人称“西大操场”。中学操场仅有简易篮球场和沙坑。小学虽有操场,但没有任何设施。
解放后的运动会,起初在耀县中学操场举办。1966年把耀中操场改建为县体育场,平时耀中体育活动也在这里。体育场总面积28150平方米,内有周长400米,8条跑道的标准田径运动场,东西两边建有4至8层水泥看台。田径场南端建有20×50米游泳池。1976年后,又建简易铁灯光篮球场和1100平方米旱冰场。此外,城关中学有运动场10256平方米。各乡镇文化站和学校共有小型运动场2处,篮球场120处,排球场7处,旱冰场一处。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