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民间自发性的体育活动多是元宵社火,清明放风筝、打秋千,重阳登高,以及习武、角力、下棋等。清朝末年,始在高等小学设置体操课程。民国时期,体育活动也只限于学校,项目既少,场地设备又很简陋。如办运动会,参加者也以在校师生为主,极少有工农群众。
解放后,体育事业的行政管理由县文教科(局)负责。1963年,耀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县体委)成立后,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下,全民体育进一步得到发展。学校除体育课程外,坚持早操、课间操或眼保健操,并有课外活动,实行“劳动与卫国体育锻炼制度”,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开展农民体育和职工体育及竞赛活动。1980年10月,体育总会耀县分会成立后,体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老年体育和幼儿体育得到普遍重视。1983年起,又陆续成立田径、武术、篮球、信鸽协会及老年、农民体育协会等。县体委也通过办业余体校、夏令营及赛前训练等形式,培养体育人才。1986年,本县被评为体育先进县后,由1988年兴起的社会赞助竞赛活动,先后有劳动保险杯、秦岭杯、东风水泥杯、煤炭杯、秦冠杯、储蓄杯,象棋、篮球邀请赛,领导干部运动会等。截至1989年底,全县共举办全民运动会4次,中学生、青少年运动会22次。并多次选拔代表队参加省、地(市)运动会,在武术、田径、体操、篮球等项获得较好名次。
社会体育
农民体育 有组织的农民体育活动是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形成的。1958年绝大多数公社都有一至几个篮球队。其中城关群联、乐农和楼村华原队比较活跃,经常同机关、厂矿、学校球队举行比赛。1968年后,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更给农村体育活动带来生机。1971年第三届运动会时,农民代表队大多是知识青年。为了培养这支新生力量,县体委于1972、1973两年,先后在各社建立知青体育点,定期联系和指导。这一经验,得到省体委赞赏,并向全省推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更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1986年,乡镇纷纷成立体委,充分利用节日和农闲,有计划地举办运动会或单项比赛。活动项目也由开始的篮球一种,扩大到乒乓球、田径、象棋、拔河等。同时,城关镇新兴水泥厂、孙原村东风水泥厂、董家河康乐饮料厂等一批乡镇企业蓝球队应运而生。东风水泥厂还在1987、1988两年,连续资助县体委举办“东风水泥杯”篮球赛。
职工体育 解放后,干部职工体育活动开始以篮球、康乐球、乒乓球赛为主。1980年后,中央和省属企业与本县金融系统、县办企业,都先后成立体协、兴建场地,添置器材,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耀县水泥厂、西北耐火材料厂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篮球队,航天部六二三研究所田径队,人民银行乒乓球队,实力均较雄厚。1988年,财政金融系统及耀县水泥厂等,共举办赞助性竞赛10多次,开创了社会办体育的新风尚。
老年体育 随着离退休人员的逐渐增多,老年体育列入政府议事日程。1984年,老年人体育协会正式成立,在孙思邈中医医院举办了50名老年人养生功学习班。1987年,县老龄委员会、老干局、卫生局三家联名,聘请著名太极大师向离退休干部讲授气功理论,结合现场气功治病,使参加气功锻炼的老年人不断增加。1989年,县老龄委员会在文化馆创办老年人活动室,除报刊读物外,有乒乓球、象棋等体育活动。
门球运动也在1986年兴起,陆续成立了耀县水泥厂、六二三研究所、三号信箱、县老干局等门球队。1987年5月,在铜川市首届老年门球赛中,县有6个男女代表队参加,女队囊括前3名,男队获得第1、3、4名。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