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震观测
建国后至70年代中期,本县无地震观测机构及设施。
据有关资料记载,公元前780年、前104年和158年,本县曾发生较大地震3次。1957年10月19日发生4.3级地震,1976年2月3日发生2.3~3.1级地震两次。但均因震级小,破坏轻,未引起重视。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后,全民抗震防震,城乡居民均搬出居室,住进防震棚。至11月,城乡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恢复正常。自此,干部群众对地震的科学认识大为提高。是年,始设县地震办公室,先后建立7个群测群报点和一个测报中心站,后调整确定县气象站、方里中学、石桥中学、县良种示范农场、城关5个动物、地下水观测点,配备地震监测仪器10余种,固定专人,开展经常性测报活动,1980年后工作停顿。
1988年恢复地震测报预报分析工作,建立了气象局气象水位,方里中学水井水位,官庄中心小学宏观观测3个观测点和1个中心站。中心站重点进行水井水位监测、气象资料分析和动物宏观观测,实行定时测报。1990年成立县地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地震办公室。1990年改称地震滑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地震滑坡办公室。同年7月,成立县地震监测工作站,坚持月会商制度,使防震工作进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
第二节 气象预报
民国20年(1931),本县设立雨量站。但无气象预报机构。
建国后,1958年10月成立淳化县气候服务站,隶属县农牧局,址设润镇农场。1960年改建为淳化县气象服务站。1974年1月,址迁城关镇辛店村。1980年1月改隶咸阳市气象局。1989年改设淳化县气象局。
50~60年代气象预报,依据省气象台天气预报形势电码所绘制的高空天气图和地面图,结合本站气压、气温、地温、日照、风、能见度及天气现象观测记录,综合诸要素,做出本县日、月天气预报,定时发布,还开展农事关键季节、转折性天气、灾害性天气等一般性预测预报。
80年代后,本县气象预报事业发展较快,地面观测和天气预报项目增多,设备手段加强,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开展了中期天气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测、农作物适播期预报、森林火险预报、苹果烤烟等专业气象预报服务和农业气象事业研究等业务。同时向国家、省、市气象台编发重要天气预报。开展人工防雹、增雨工作,在润镇、蒋家山、十里塬、曹村、胡家庙、黄甫、铁王、南村、秦河、方里设立“三七”高炮防雹点10处,为本县农业丰产丰收,起到了有效的保障作用。设备除一般地面观测仪器外,1971年1月增加气压表计、气温表计、温度自记仪等。1980年元月增加电接风速、风向仪。1982年增加虹吸雨量计。1984年配备气象传真机,开始接收国家气象中心、欧洲气象中心及省台天气信息和资料。1986年安装高频电话,提高了天气预报传递速度。还向市台、泾阳、三原、礼泉等县局提供本地天气变化信息。1984年,气象科研成果获省政府农村气象科研推广二等奖。1990~1993年,县气象局先后被评为全省气象预报先进集体、咸阳市气象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