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群众体育
一 职工体育
1964年~1968年,县级单位之间篮球赛特别活跃,每天下午约队比赛,涌现出誉满全城的淳中、商业、公安、医院等职工队,互争胜负,观众甚多。1980年后,体育运动发展较快,不仅经常开展篮球竞赛,而且还有武术、滑旱冰、棋类、乒乓球、拔河、钓鱼等竞赛项目,活跃了职工业余生活。1985年,县煤矿篮球队参加咸阳市篮球赛,在彬县赛区获亚军。
二 农民体育
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农村群众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多数村有体育活动场地和相应的体育设施、器材。70年代末,各乡(镇)均建立文化站,农村体育活动出现新高潮。1984年,固贤文化站被评为省先进文化站。
三 老年人体育
1986年县老年体育协会成立后至1989年,曾两次举办老年人运动会。各乡(镇)亦有老年人健身活动组织。1992年,有5名老人参加了咸阳市老龄委组织的老年人文体比赛,城关镇刘广茂获老年象棋比赛三等奖。1993年老年节,县城举办老年体育比赛,参赛者30余人。比赛项目有钓鱼、门球、乒乓球、象棋、台球及端球艺等体育、游艺活动。
第三节 学校体育
体育课 明清时,本县设射圃,专司学堂体育教育之职。武科考试有骑射、步射及刀、石等体育科目,兼有“策论”之笔试。是为武举人、武进士之试。民国1年(1912),高等小学堂改体操课为兵式体操课。12年(1923),改小学体操课为体育课。28年(1939),本县各中心国民学校均设体育课,配备有简单体育设施。此前,赤水、淳耀两县小学多开展游戏性体育项目,完全小学相继增设有篮球、赛跑、跳高、跳远、接力赛等球类及田径运动项目。高年级学生亦参与站岗、放哨等活动,赤水完小体育教师蒲天印传授的太极拳、小洪拳,极受学生欢迎。民国29年(1940),《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体操课始为初、高等小学堂的必修课之一。30年(1941),淳化中学体育课曾溶入军事训练内容。
建国后,体育列为学校“德、智、体”三育之一,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中、小学均周设两节体育课,含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康乐球等球类及田径项目。1954年,小学推行少年广播体操。1956年,《体育教育大纲》颁布,始行全国统编体育教材。1963年,中、小学乒乓球活动、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普遍开展。“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教学中断,体育器材丢损严重。1969~1972年,体育课改为军事训练课,以列队、步伐、刺杀、投掷等军事训练项目为主。1973年后,逐渐恢复田径、球类训练。1979年,省教育厅、省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体育教学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至1996年底,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共有专职体育教师25人,兼职114人。
体育锻炼标准 1955年,中学始行国家体委颁布的《劳动卫生体育制度》锻炼标准。小学于1958年推广。1964年,改称《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本县工矿、企事业单位普遍实施。1982年8月,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布,以学校体育为重心的全民体育锻炼出现新局面。1970年后,淳化中学一直保持着咸阳地区达标先进学校的称号。1982~1983年,五·七中学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体育运动先进学校。两校体育锻炼达标率均为90%。1996年底,全县中小学体育锻炼达标人数累计达7559人,达标率为78%。
课外体育 民国时期,淳化中学和方里、润镇、官庄等中心国民学校有田径、球类体育代表队,从事专项训练。校际或地区内很少开展竞赛活动。建国后,全县中小学凡有条件的均组建体育代表队,开展专项训练,参与体育竞赛活动。1980年,官庄中学少年组秦小鹏以1.58米的成绩破县男子跳高纪录,官庄中学获县田径运动比赛团体总分第1名,刷新男子百米、跳高、跳远、4×100米接力等13项县记录。1985~1990年,城关小学、徐村小学和冶峪中学先后被咸阳市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布局学校。淳化中学、润镇中学、方里中学、官庄中学被县体委、县文教局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布局学校。各传统项目布局学校有训练队8个,队员100余名。各中学每年均举行田径运动会、篮球运动会或越野赛。1990~1996年,县文教局、县体委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涌现出不少体育新秀,先后有12名高中、初中、小学生分别在省、市、县学生运动会上创造了17项新记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