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国后群众的体育
1949年9月,乾县人民政府整修革命公园(原中山公园)体育场,曾设活动器械。1950年,当地驻军独立八团在吴家场设篮球架、排球网、足球门及天桥、浮桥等设施,吸引大批学生、干部及其他体育爱好者。1953年,县内共组建篮球队15支,以银行系统的“银鹰”队和机关单位组建的“五四”青年队水平较高。
1956年,各系统体育协会纷纷成立,上半年银行系统“银鹰”协会率先而起,下半年,商业、粮食、供销各协会相继成立,共发展会员463人。1957年,教育工会成立了教育系统体育协会。“银鹰”协会下设篮球、排球和足球三个代表队,商业体育协会发动职工学习广播操,开展篮球、体操和武术活动。1957年,在节假日,机关团体之间组织综合或单项对抗赛8次,参加人数382人。以原“五四”青年篮球队为基础组建的“赤卫队”,受到观众的好评。这时,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开展了篮球活动。
1958年,乾县群众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体委动员职工干部、学校师生人人投身劳动卫国制(简称劳卫制)体育锻炼。制订出“双红”、“四红”、“满堂红”等指标,形成群众体育热。在农村以俱乐部为阵地的球类、武术和民间体育也有所发展。1959年,乾县第一次全民体育运动会隆重举行。运动员参加篮球、排球、乒乓球、拔河和武术等项目,参加人数近百人。到1960年,县城内有篮球队16支,其中女子篮球队两支;排球队三支;垒球队五支;乒乓球队九支。各种比赛日有所闻,生机勃勃。
1960~1962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人们口粮紧迫,体育运动处于停滞状态。1964年,体育活动才基本上恢复。这年,县级机关开展广播操、工间操活动,节假日组织业余体育比赛,恢复“劳卫制”锻炼。1963年12月,县文教局体育科对干部、职工、中学生1360名“劳卫制”锻炼参加者进行测验,及格者953人,及格率59.9%。1964年,举办各种运动会8次,先后评出8个项目的等级运动员143人,5个项目的等级裁判员23人。县棉花公司、商业局、教育工会篮球队及梁山、梁村农民代表队名气大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处于瘫痪状态。1970年11月,随着县中学生运动会的召开,带动其他各级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才逐渐走上了正轨。
1971年7月16日乾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随之举行了游泳运动会;薛禄、马连、临平等六支公社代表队进行民兵广播操表演;阳洪等14个公社组织基干民兵进行长跑和篮球比赛。这年,体育场恢复短期训练班,县上举办了第三届全民运动会、少年田径分区赛和民兵运动会。1973年8月,陕西省青少年儿童“三小球”运动会设乾县赛区(篮球赛区),对县体育运动的复兴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1975~1976年间,农村开展学习小靳庄活动,篮球、拔河等体育活动尤为普遍。但是,由于注重形式,脱离实际,以行政手段强制群众,使活动没有能够持久开展。
1977年8月,本县召开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议,推广了西北人造板机器厂和县商业局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经验,动员全民进行体育活动。1978年元月至1979年11月,县体委先后两次举办职工干部太极拳教练员训练班。1982年以来,在体育场设太极拳辅导站,帮助广大职工干部在工余时间练拳。同年,在体育场建成老年门球场,组织门球队,并代表乾县参加咸阳市的门球比赛。县体委从1979年以后,为部分乡镇文化站配备体育活动器械30多件,建立起21个农村体育活动中心。
1983年,社会中尚武之风骤起,尤其青少年习武的人数大增。1984年春节,杨安村100多名青年来县城表演武术。同年12月,临平乡群众武术团体“精武会”成立,聘请著名老拳师宋彦杰任会长兼总教练。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