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民间医疗事业历来落后,缺医少药,卫生知识贫乏。解放前,各种传染病,地方病连年流行,患者无力求医看病。城乡虽有一些药铺和中医用中草药治病,但从医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西医西药传入较迟。福音堂免费供给药物,乡民多不信任。且药价昂贵,就医艰难。农村穷苦人家,遇有疾病,迷信神鬼,问卜讨药,请巫婆神汉(马脚),禳灾(去病)驱邪,舍药治病。耽延时日,听天由命,延医服药者很少。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政府派员参加省防疫训练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城镇设卫生助理员。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始设县防疫诊疗所(戒烟所),有卫生稽察员、医生6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设城镇公共卫生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起,城镇开业私营诊所10个。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人民健康,重视改善医疗卫生条件。1949年,县人民政府第三科,管理文教卫生行政工作。1950年11月成立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发展会员70人。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设卫生科。1958年长武、枸邑与邠县合并后,设文教卫生局。1961年恢复长武县制,仍设文教卫生局。1970年,分设卫生局。1989年,卫生局有干部10人。所属业务单位有县医院、中医医院和各地段医院、乡(镇)卫生院。县级有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和卫生学校等。卫生系统有行政干部和医务工作者352人,其中,医疗技术人员269人,有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22人,医师91人、医士68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6人、护士65人。县卫生协会和各乡(镇)分会有会员197人。1989年,县医院、芋园乡卫生院和县防疫站,被评为省、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
全县医疗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方针,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医疗、防疫、保健机构建设,开展卫生监督监测,推广计划免疫、新法接生和妇幼保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各项卫生医疗事业不断发展。设备逐步更新完善。1989年,全县各医院,有病床285张。危害人民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得到控制,发病率有所下降,常见病、多发病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地方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人民群众摆脱了精神压抑与物质生活的贫困境地,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医疗卫生条件较为优越。社会福利、居住条件、环境保护事业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提高。全县人口期望寿命由解放时的平均45岁提高到68岁。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省卫生技术人员,抽样调查验收,全县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5%以上,符合国际标准。小儿麻痹症列为全市免检县。全县有80岁以上高寿老人375人。人口死亡率降为5.2‰。
城乡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1970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后与文教局屡合屡分。1986年,重新分设体委。1989年县体委有职工干部13人。全县有等级运动员37人,等级裁判员12人。设有田径、球类、象棋、武术和老年人体育协会5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全民健身运动逐步走向群众化、经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