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推广普及西医西药技术,继承发掘中医中药遗产,提倡中西医结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展人民医药卫生事业。1958年,县医院增设中医科。1973年,连续举办西医学习中医进修班3期,58人,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知识。经过实践锻炼,多数医生能运用中西结合疗法诊治一般疾病。1974年,县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肠梗阻等急腹症34例,治愈好转率90%。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125例,治愈好转率95%。1975年,县医院总结中西医结合用“大黄莱菔子汤”治疗肠梗阻的经验,收治患者32例,平均住院4.2天,治愈率90%。县中医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脑血栓形成心房纤颤、高血压、癔病和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均取得一定疗效。又以中西医结合手法,封闭治疗颈、肩和腰腿疼,治愈好转率92%。全县各乡镇医院在医疗业务中,采用中西两法结合临床病例占60%以上。花钱少,疗效好,患者普遍满意。医务工作者以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为重点课题,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原理,摸索探讨,总结经验。中西医联合编组下乡,为患者巡回治疗。中西医共同查房会诊,辩证筛选确定治疗方案。1982年成立县医学会,设理事10人,推动中西医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先后收集整理《赤脚医生防病治病经验选编》、《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方药选》、《长武中草药》等,印发1200册。80年代以来,全县医务队伍中,涌现出大批医术精良,服务热情的中西医生。各医疗卫生单位通过总结临床经验,完成应用学术论文76篇,受到省市医学界的重视和好评。
第四节 护理
民间医生治疗外伤,习惯用甘草水擦洗、敷药,包扎方法粗糙,不甚重视消毒和护理。随着西药传入,注射、手术量增加,护理技术要求严格。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县城公共卫生所设护士助理员2人。解放后,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护理人员逐年增多。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护理人员通过离职进修,在职培训和岗位“传帮带”等形式,苦练基本功,增强业务素质。县医院护理部设护理操作示范室,坚持训练,严格考核。护理人员对各项规章制度应知应会。明确护士长、护士、护理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三级和特级护理及值班、查房、交接班制度。严肃查处差错违章事故。每年5月12日护士节,各医疗单位举行庆祝活动,开展护理知识及操作示范竞赛,评比表彰先进。使护理工作实现系统管理,向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形成新型的护理、护患关系。1985年,县医院获咸阳市“县级医院护理质量总分第一名”、“医院管理护理22项操作第一名”、“医院管理护理质量考核第三名”。魏有余、崔佛莲评为全省优秀护士。1989年,全县各医疗单位有护理人员141人,其中主管护师1人,护师17人,护士66人,护理员57人。
第五节 药品检验监督
境内野生中药材有240余种,历年收购常用药材有140余种,资源分布广泛,药材部门挂牌标价批量收购,可大宗外调中药材40余种。历来民间多自采自用,以土法验方治病。药店经营讲究川广地道,保证药材质量,如法加工炮制。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国药店铺兼营少量西药,货源紧缺,价格昂贵。盘尼西林针剂每支值小麦200斤,606针剂每支值小麦600斤。解放后,中西药材、药品归医药部门经营,购销批零价格实行统一管理。农业合作化初期,推广人工种植药材,受市场价格影响,面积和产量时多时少,很不稳定。1960年县医院设制剂室。加工生理盐水、葡萄糖输液等。1971年建成县制药厂,系列生产西药制剂和中成药。
县药品检验所负责药政管理,行使药品质量监督。1985年,对药品经营单位39人进行业务培训、考核。1986年,审查、体检,发给药品经营合格证(上岗证)54人。1988年,对全县16个医疗卫生单位、9个药店库房、门市部和16个私营药房的产供应用环节,全面检查整顿。对以牟取暴利为目的而流窜社会的游医药贩和无证开业人员,严格查处。1989年,全县通过6次医药市场大检查,发现淘汰、过期失效、霉变及假冒伪劣药品37种,当众销毁。由于坚持经常性的医药市场整顿,打击不法分子,取缔游医假药,从而保证中西药品质量合格,维护群众利益,达到防病治病,安全有效的目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