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
旧时治病,全赖中医中药。清光绪年间,县城始有中药铺怀仁堂、天成西等。中医大夫坐堂应诊,医药结合,方便患者。民国时期,中医药呈发展趋势。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城中药铺有庚善堂、德寿堂、虎杏堂等30个,药业人员120人。药铺多由中医大夫自行开设,既行医又卖药,农忙兼顾种地。民国二十年前后,中医大夫以中草药为主,施以汤、丸、散、膏及针灸按摩,疗效显著。巡回城乡,上门治病者,俗称“野大夫”。县内较有名气的中医有李世安、尚启瑞、王化南、李蔚勤、赵应灵、曹富举等,或承祖传,或拜名师,或自学成才,医术各有所长,对社会医疗有一定贡献。民国三十年(1941年)城乡开始土法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一些名老中医,改变诋毁、排斥、不信任态度,开始接受西医西药知识和医疗技术。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继承发掘中医中药遗产。1950年,成立以中医为主的卫生工作者协会。1951年发给行医证46人。1952年,两次选派具有培养前途的中医,参加宝鸡专区中医训练班学习业务知识。1955年,筹建城关联合诊所,吸收中医21人。较有影响的中医有高良相、崔俊德、王仲直、曹甲三、崔应如、魏春旭等。1956年,分别组建各区联合诊所,又选送医务工作者分批参加省中医学校进修。
1958年,县卫协会发动中医献方,整理编印《长武县中医验方秘方选》。1961年,全县中医增加为57人。七十年代,年老中医陆续退休,后继乏人。除争取医学院校分配毕业生外,采取中医带徒传艺的办法,岗位培训,临床锻炼。鼓励支持乡村医疗站有志于中医的知识青年,刻苦钻研,成长为业务技术骨干。经过轮训、代训,考核发证,中医队伍稳定发展,医疗范围扩大,专业技术和临床治愈率不断提高。中医外科多被西医西药代替,自采、自制的秘方特效药剂,很有发掘整理的必要。1985年分设县中医医院,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观察和病案药理分析研究,创造了较好的条件。1989年,县乡医院中医21人,其中主治医师5人,医师11人,医士5人。
第二节 西医
民国五年(1916年),丹麦传教牧师杨明新,在县城为教徒发送西药治病。民国十六年(1927年),始有私营西医诊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县防疫诊疗所。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设城镇卫生所,医务工作者9人,资金20万元,器械64件。开展门诊、卫生宣传、救济灾民、劝戒烟毒、训练壮丁等。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县内西医倡导推行新法接生。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县城和相公、亭口镇有西医诊所10个。
解放后,西医西药普及发展。1950年设县人民卫生院,城镇西医工作者有39人。较有影响的西医有钱惠连、张畅武等。1961年,全县西医增加为158人。县医院西医人才集中,设备齐全,成为以西医西药为主的医疗中心。医务工作者钻研医学知识,运用先进技术,总结临床实践经验,医疗技术和质量精益求精。内科应用低右加丹参,静点配合普鲁卡因加消炎疼灌肠,治疗小儿腹泻;654—2或阿托品直接静脉给药,治疗不明原因的输液反应;采用酚妥拉明直接静注,治疗肺炎、肺水肿及心肌痛引起的肺循环瘀血;心得安口服治疗狂躁症;心痛定口服治疗呃逆、偏头痛;蜈蚣、鸡蛋治疗慢性肾盂肾炎;鸡蛋、蜂蜜、醋口服治疗糖尿病;溶栓疗法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等,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外科从50年代起施行腹部手术,60年代施行胸腔手术。曾为患者摘除重3.8公斤的子宫肌瘤;80年代作眼球摘除术和喉癌切除术。到1989年,县医院内科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常见病和疑难病诊治,有突破性进展;外科自体脾移植、前列腺切除、肾腰疝修补、泌尿系统手术及开颅手术成功率,符合要求标准;妇产科承担子宫全切、剖腹产手术,及治疗妇女不育症收到较好的效果。还为一例56岁的患者,成功地摘除重5.2公斤的卵巢囊肿。五官科施行眼白内障复明、眼球摘除、眼美容等较为高难度的手术,达到一定的先进水平。白内障复明术列为咸阳市手术点之一。县医院、中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都突出重点,集中攻关,开辟独特有效的医疗诊治项目,接诊率、治愈率逐年提高。1989年,全县医疗卫生单位有西医卫生人员16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17人,主管医师1人。医师80人,医士63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