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共卫生
长武民间具有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只是偏远地区,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的村庄,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旧政权置人民疾苦于不顾,防疫保健设施和技术力量薄弱,传染病、地方病得不到及时防治,束手无策,任其蔓延为害。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防疫保健事业,坚持经常性的环境卫生工作。1952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开展以四净(人净、室净、院净、街净)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形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风尚。1953年设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管理协调各部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为生产生活服务。各机关单位和乡村,采取突击与经常相结合的方法,发动群众捕鼠、灭蚊蝇,清扫室内外尘污垃圾,订立公约,检查评比,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1956年以后,每年不定期开展突击活动,组织卫生大检查。1958年,在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运动中,全县3万多人参加大规模的“歼灭战”。60年代,普遍推广“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住宅、改粪坑、改炉灶、改畜圈、改环境卫生)措施,每逢节假日,发起卫生大整顿、大检查。戴家岭、南、姜曹、巨家等大队,连年评为卫生模范单位。1971年,爱国卫生运动形成热潮,全县开展突击活动6次。农村提倡人畜分开,饲养室迁往村外。社员户设沤肥坑,泥封发酵,降低蚊蝇密度。普遍投放毒饵,消灭老鼠。1977年,在高家楼、张戴河、五里铺进行“两管五改”示范村试点,修水厕、沼气池,改建节柴无烟灶。全县推广试点经验,环境卫生标本兼治,开展经常性的彻底大扫除、大整顿、大检查、大评比,使城乡卫生条件明显改善。1981年,制定全县“城乡卫生管理条例”。县城增设环保清洁队,各机关单位恢复周三、周末卫生日制度,实行“四自三包”(自扫门前地、自修门前路、自保门前洁、自护门前树和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卫生责任制。县城区划分卫生责任区16个,设兼职卫生管理员60人。农村卫生向综合治理发展,评选奖励卫生先进大队20个。1982年起,先后3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以环境公共卫生为突破口,重点解决脏乱差的问题。城乡总动员,清理垃圾,疏通污水沟,整修道路,美化环境。全县命名文明卫生村20个,文明卫生单位6个。1983年,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切实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城镇发展食品卫生监督员、检查员26人,培训食品卫生骨干810人。定期检查食品经营单位和个体户,发给单位卫生许可证217个,健康证516人。责令限期改进的11户,停业整顿的2户。1984年,通过经常性的卫生检查,对食品经营不合格的16户,责令停业整顿。各饮食摊点增加防蝇、防鼠、防尘设备,市场设食品销售亭38个。1985年,重点检查伪劣变质食品,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健康。1986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心灵美;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掀起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声势大、效果好。城镇彻底整顿市容,严格检查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农村以改良水质为重点,修建抽水站,扩大供水面,使群众生活用水符合卫生标准。1987年以来,爱国卫生运动由室内外环境整洁,转向绿化、净化、美化、香化的治本目标发展。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及农村各户,卫生工作有规划,有安排。联合集资。增加设施,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持之以恒。1988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整顿市场饮食业,复查卫生许可证650户。对食品经营业卫生条件较差的警告、停业整顿、吊销卫生许可证40户。1989年,防疫部门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坚持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深入持久地治理环境卫生,形成制度和习惯,城乡卫生面貌逐步改观。全县受省市以上表彰奖励的文明卫生单位18个,文明卫生村10个,卫生模范11人。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