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旬邑县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旬邑县教育概况(2)

2012-7-30 9:53:16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第三节 幼儿教育

    民国32年(1943),本县在宝塔小学及张洪、底庙、太峪小学各设幼稚班1个,每班有保育员2名,入学幼儿80名,年令为4~6岁,一年后均停办。
    建国后,随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对解放妇女劳动力需要,本县幼儿教育始得发展。1956年,全县先后办起农村幼托园29所,抱娃组18个。1958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和陕西省有关政策条例,幼儿教育更冥规模,当年办起幼儿园307所,入园儿童达7591名,是年,县城“灯塔幼儿园”成立。1961年,因经济困难,全县幼儿园大多停办,1966年“文革”开始,幼儿教育事业摧残严重,城乡幼儿园全被撤销。此后,直到1973年9月,县城幼儿园始得恢复,到1975年时,全县共有县、企(业)、队办幼儿园147所,入园幼儿2780名。1979年后,幼儿教育事业继续发展,1980年时,全县共有长、短期幼儿园241所,小学附设红幼班185个,入园幼儿共4516名。之后,1981年,县儿童少年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管全县幼托事业,是年,全年城乡各小学开始附设学前班,吸收6足岁儿童入班。至1990年,全县学前班发展到192个,幼儿4985名。
    幼儿教育的办学形式因地制宜,多种多样。建国初,主要为亲邻相帮,换工看娃;1952年,始以季节性托儿所、抱娃组形式,主要以看护为主,辅以唱歌、识字、游戏等。至1954年,每一入园幼儿尚补助医药、保健费0.5元,由县上统一支付,用于购买毛巾、肥皂、草蓆等必备物品。1956年后,幼托园、所分别有县办、乡办、村办、厂(矿)办等,形式有常年性、农忙时、全托、半托、全日制、半日制之分。常年性、全日制的按年令分为大、中、小班,农忙时、村办的多为混合班。
    80年代后,幼儿教育贯彻保教并重的方针,方法灵活多样,统一采用国家统编教材。学前班开设《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幼儿园除以上课程外,增加《观察》和《游戏》。教师根据幼儿年令、生理、心理特点,灵活施教,通过上课、观察、游戏、体育活动、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
    [附]:旬邑县机关幼儿园简介
    县级机关幼儿园为1958年创办,初名“灯塔幼儿园”,设城区北街,赵秋月任主任,有保教员2名,1961年停办。1973年9月复设,地址设影院巷原电影院内,李志成任主任,有大、中、小班各1个,幼儿60名,1976年发展至4个班。1980年后,教学设施逐渐增多,各种玩具200件,教具160件,新建教学楼1幢,开设语言、计算、常识、美工、音乐、观察、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1985年,有保教员9名,入园幼儿90余名,此后几年,县级机关幼儿园继续发展,教学设备年有改善,入园幼儿数年有增加,至1990年,全园有保教员15名,入园幼儿120余名,目前为本县规模最大的幼儿保教单位。
    县级机关幼儿园的入园幼儿主要是县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子女,幼儿园对入园幼儿统一收取保育补助费,70年代至80年代初,收费很低,80年代初至1990年,收费以年令段分之,3岁幼儿每月收14元,4~5岁收11元。另,从80年代中期始,改半托为全托,幼儿园对入园幼儿每人每日食一餐一点(午点),每个幼儿每日收费0.3元。至此,县级机关幼儿园对入园幼儿的保教管理,初具科学化和规范化。1976~1990年,高文科、张列威、蒲敏瑞、朱玉兰、吴秀兰、王桂兰先后任园长。
第四节 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石门书院改办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县内各初等小学堂随之设立,本县小学教育由此而始。宣统元年(1909),于县城设立简易识字学塾1所,县境各里设简易识字学塾3所。宣统二年(1910),对原有义学、家塾、门馆等20余所,除3所改为简易识字学塾外,其余通行改施初等小学堂教学,是年,全县共有高、初等小学堂56所。
    民国元年(1912),县立高等小学堂改称“宝塔高级小学”。民国10年(1921)前后,县办女校成立,后因生源不足,又改为普通初级小学。民国13年(1924),在县城内当铺(今县工商银行址)成立官学1所,聘请高斌(西安人)为教员,传播新学。至民国17年(1928),全县有县立、公立初等小学95所,在校学生1860余名。民国18年(1929),蒲士彬重办女校,设址县城北街(今县副食公司址),学生约8名。民国20年(1931),吉淑贞任校长,有教员2名,学生20名。民国23年(1934),女校迁址仓颉庙(今旬邑中学西院),更名“豳风女子学校”,秦宜轩任校长,有教员4名,学生60余名。
    民国24年(1935)后,本县部分地区归陕甘革命根据地辖属,遂有革命根据地和国统区(国民党统治区)两种教育并存。
    革命根据地教育另节记述,此不赘言。
    在国统区,民国26年(1937)于张洪、太峪镇各成立高等小学1所。民国29年(1940),推行新县制,本县各乡、镇小学改为联保小学,各保设国民学校,后又改联保小学为乡镇中心学校,教育对象为儿童、成年男子、妇女3类。民国30年(1941),宝塔高小更名公刘乡中心学校,张洪小学改为省立中山中心学校,是年,又成立土桥、职田、太平、底庙、善庆5所中心小学。民国31年(1942),陕西省教育厅以本县为“特种教育施教区”,原各乡镇中心学校统改为中山中心学校,各保国民学校统改为中山国民学校。民国32年(1943),豳风女子学校并入公刘乡中心学校。据民国31年(1942)资料统计,国统区有中山中心学校9所,中山国民学校80所,在校学生5815名。至民国34年(1945),全县国统区共有中山中心学校8所,中山民国学校113所,在校学生3150名。
    建国后,1949年全县共有完全小学7所,民小115所,在校学生7166名。1950年6月,对全县小学实行整编,整编合并完小1所,民小5所,新办民小3所。1951年,增设完全小学1所,普通小学12所。1952年,实行教改,贯彻教育为工农开门的方针,工农子弟入学者剧增,至年底,全县小学发展到204所,在校学生9998名,工农子弟占81%。1958~1960年,实行国家与群众办学并举的“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民办小学猛增,1960年时,全县共有小学241所,其中民办小学54所,学生总数上升到13800名。1960年下半年到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教育事业紧缩,动员超令生回家生产,精简下放公办教师,全县小学压缩至233所,在校学生降至13700余名。1962年,贯彻国家经济调整时期方针,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将1958年公办下放为民办的学校一律恢复为公办。1964年,始办耕读小学,到1965年底,全县耕读小学492所,连同全日制小学,在校学生总数达21220名,入学率为89%。1966年,“文革”开始,全县耕读小学全部停办,小学考试升学制度被废止,学校普遍停课。1968年,全县城乡小学全部采取队办形式,教师被迫回乡劳动。至1973年,国家重新强调教育质量,本县教育事业形势稍趋好转,是年,全县有小学389所,在校学生30402名。一年后,于1974年“反潮流”、“评法批儒”运动开始,本县教育事业再度萧条,小学教育亦然。
    1976年后,本县小学教育健康稳步发展。1984年,全县小学教育普及快,至1985年底,全县有小学361所,在校学生37658名,入学率上升到98%。1986年后,本县执行国家《义务教育法》和《陕西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按乡镇分批分阶段确定了全县六年制义务教育长远计划,同时,加强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使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至1990年,全县已基本实现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是年,全县共有小学348所,在校学生28367名。
    二、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规定初等小学为五年制,高等小学为四年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本县各小学堂均依其制。民国时期,本县小学学制历3次变革: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23年(1934),实行初小4年,高小3年,共7年;民国24年(1935)至民国29年(1940),实行初小4年,高小2年,共6年;民国30年(1941)至民国38年(1949)本县解放,分中山中心学校(完全小学)、高级小学、国民学校(初小)3类,学制仍为6年,并均实行秋季始业。
    建国初,本县小学学制仍沿用民国时期的“四·二”分段制(初小4年、高小 2年),并从1951年起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1952年,循国家《关于学科改革的规定》,本县各小学从当年新招一年级起试行五年一贯制,同年秋,又恢复“四·二”分段制,并渐次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1969年,本县全面实行五年一贯制,再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1978年9月,又改之(恢复秋季始业)。从1983年起,本县各小学从当年秋季新招一年级起,施行六年制。至1988年秋,本县小学教育六年制改革正式完成并运行。
    三、课程设置
    清末,本县各初等小学堂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必修8科,高等小学堂依此增设图画;改良学塾分二级:一级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4科,二级增设历史、地理共6科。民国时期,本县小学课程设置先后历10余次变更,增减实繁,此不备述,要者如示:初小设公民训练、卫生、体育、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美术、音乐10科,高小科目相同,惟教学时数各异。
    建国后,小学课程设置亦数易章程,各期屡有变更和增减,现仅择要者概而录之: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一至四年级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6科,五、六年级增设自然、地理、历史、政治、农业常识共11科。60年代中期至1976年前,因遭受“文革”干扰破坏,小学课程无定制,教材无定编,仅以政治形势需求随意增减,大多以毛泽东著作、学工学农(劳动)、社会主义文化课(语文、数学)、军体等4门课为主,另有所谓“革命大批判课”等。1976年后,“文革”时期小学课程设置混乱的情形渐得纠正,至1983年,始基本稳定,一、二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含讲读、写字)、数学、体育、音乐、美术6科;三、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地理共9科。1988年秋,新增六年级课程设置与原五年级同。
    四、教法及改进
    清末,本县各小学堂始改私塾个别教授为班级授课,对学生尽量取缔体罚,但于实际并非如此。民国时期,本县各小学虽提倡“启发式教学法”,但大多仍不脱“注入式”之窠臼,师讲生听,死记硬背,兼以体罚。教员间彼此芥蒂,很少交流教学方法。
    建国后,本县小学教学方法日渐转变。初,学习老区经验,废止体罚或变相体罚,采取多种措施,以改进教学方法。1953年始,借鉴苏联教学经验,提倡正规教学,推行“五环”教学(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好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1954年,提倡在教师个人钻研的基础上集体备课,并建立互相听课制度。1955年,县文教科倡导,语文教学注重思想性、知识性和文艺性,中低年 级须重视字、词教学;数学教学须加强直观教学,对低年级重点训练口算能力。1957~1959年,提倡“启发式”,克服“满堂灌”,但对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之教学有所削弱。1960年后,全县小学研讨“少而精6教学法,提倡精讲多练,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66年后,教材无定编,教学方法无所适从。1972年,小学数学教学推广上海崇明县的“三算”(笔算、珠算、口算)教学法。1978年,国家颁布《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及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教材,要求教师“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本县依此执行。1980年后,本县各小学教学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提倡学生自习、预习,教学中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1983年后至今,本县各小学加强教师教学法的学习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打破常规,贯彻“少、精、活”原则,引导自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
    五、思想品德教育
    清末,本县各小学堂于学生品德教育皆以忠孝为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方。遵清廷《各级学堂管理通则》之禁规,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由教习、督学及检查官考核,内容分语言、容止、行礼、做事、交际、生活等6项。县立高等小学堂内悬挂《圣谕》,平日要求学生务必遵守,逢月初一,全体师生齐集谕前,宣读一遍;逢皇太后、皇帝万寿节、孔子诞辰日,春秋上丁日等,师生集于万岁牌或孔子位前,行三跪九叩礼,开学、放假、毕业亦照此办理,并由学生向堂长、教习行一跪三叩礼,堂长训话,宣讲忠君、爱清、尊孔等语,以行教化。于学科开设修身课,以儒家理学精言,择其切于学生身心日用道理阐发讲授,对学生灌输“三纲”、“五常”、“孝悌”等封建道德。
    民国时期,于学生品德教育实行训育制度,初,按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管理规程》,设学盟1人,由校长兼任,配合教员对学生施行训导。民国14年(1925),改学盟为训育,专管学生思想教育。民国20年(1931)后,按国民政府规定,遵孙中山恢复民族精神之遗训,学校注重对学生刻苦勤劳习惯与严格的规律生活之培养,本县各小学普遍实行“总理纪念周”,每逢周一早晨,全体师生集会,由校长训话,内容多为三民主义信仰等内容。除星期日外,各学校实行每日早全体师生集会,升国旗、唱国歌制度。于课程开设,初,仍设修身课,以“诚心爱国,尽责任,勿躁进,勿贪争”为教育内容,初等小学校另从孝悌、亲爱、信实、义勇、恭敬、勤俭、清洁等方面再施行训育。民国12年(1923),修身课改为公民课,加授公民须知及中国法制大意内容。民国16年(1927),改公民课为党义课,民国21年(1932),又复改为公民课。另,于民国29年(1941),在各小学增设童子军课,每周两节,并在县立张洪、太峪小学组建童子军团,培养学生自幼立志效忠“党国”、“领袖”等,实乃政治奴化之举。
    建国后,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中心,开展向革命英雄人物学习活动,提倡热爱集体、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等良好风尚,并坚持学习毛泽东著作,加强阶级斗争教育等,以此增强学生革命思想和觉悟的坚定性。“文革”开始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均以当时政治运动的形势要求,学生仅以革命热情而处之,实则是非混淆,曲直难辨。1979年后,本县各学校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1981年,在学生中开展“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教育和“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讲卫生;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及遵纪守法教育,由此,奠定了新时期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标准,从1983年起,本县各小学始行升旗仪式制度,每周一早晨,全体师生集会,升国旗,唱国歌,以从小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于课程设置,从1950年起,本县各小学五、六年级均设政治课,1952年,政治课取消,1954年又恢复。1955年,遵国家部颁教学计划,政治课再度取消,主要以《小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1978年,于小学四、五年级开设政治课,进行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必要的政治常识教育。从1981年起,本县各小学从一年级起各级均设政治课,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以此结合《小学则守则》,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勉励学生勤奋学习、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诚实谦虚、勇敢活泼、艰苦朴素等。
旬邑县民国时期小学课程设置变化一览表
    表17—3

┏━━━┳━━━━━━━━━┳━━━━━━━━━┳━━━━━━━━━┳━━━━━━━━━┳━━━━━━━━━┳━━━━━━━━━┳━━━━━━━━━┳━━━━━━━━━┓ ┃教育 ┃普通教育暂行 ┃ 小学校令 ┃国民学校及高等 ┃ 新学制课程 ┃ ┃ 小学课程 ┃ ┃ 修正小学 ┃ ┃法令 ┃ 课程标准 ┃ ┃ 小学校令 ┃ 标准纲要 ┃ 中学暂行条例 ┃ ┃小学课程标准 ┃ ┃ ┃ ┃ ┃ ┃ ┃ ┃ ┃ 暂行条例 ┃ ┃ 课程标准 ┃ ┣━━━╋━━━━━━━━━╋━━━━━━━━━╋━━━━━━━━━╋━━━━━━━━━╋━━━━━━━━━╋━━━━━━━━━╋━━━━━━━━━╋━━━━━━━━━┫ ┃颁布 ┃民国元年1月 ┃ 民国元年9月 ┃ 民国4年7月 ┃民国12年6月 ┃民国17年2月 ┃民国18年2月 ┃ 1921年10月 ┃民国25年7月 ┃ ┃时间 ┃ (1912) ┃ (1912) ┃ (1915) ┃ (1923) ┃ (1928) ┃ (1929) ┃ (1932) ┃ (1936) ┃ ┣━━━╋━━━━━━━━━╋━━━━━━━━━╋━━━━━━━━━╋━━━━━━━━━╋━━━━━━━━━╋━━━━━━━━━╋━━━━━━━━━╋━━━━━━━━━┫ ┃ ┃初小:修身、国 ┃初小:修身、国 ┃国民学校:修 ┃初小:国语、算 ┃初小:三民主 ┃初小:党义、国 ┃初级:公民训 ┃初级:公民训 ┃ ┃ ┃语、算术、游戏、 ┃语、算术、手工、 ┃身、国文、算术、 ┃术、社会(公民、 ┃义、公民、国语、 ┃语、社会、自然、 ┃练、卫生、体育、 ┃练、国语、社会、 ┃ ┃ ┃体操、图画、手 ┃图画、唱歌、体 ┃手工、图画、唱 ┃卫生、史地)、自 ┃算术、历史、地 ┃工作、美术、体 ┃国语、社会、自 ┃自然、算术、劳 ┃ ┃ ┃工、唱歌、裁缝。 ┃操、裁缝。 ┃歌、体操、缝纫。 ┃然(自然、园艺) ┃理、卫生、自然、 ┃育、音乐、算术。 ┃然、算术、音乐、 ┃作、美术、体育、 ┃ ┃ ┃高小:修身、国 ┃高小:修身、国 ┃高小:修身、读 ┃工用艺术、形象 ┃唱歌、体育、党 ┃高小:党义、国 ┃劳作、美术。 ┃音乐。 ┃ ┃ 科 ┃ ┃ ┃ ┃ ┃ ┃ ┃ ┃ ┃ ┃ ┃语、算术、中国、 ┃文、算术、中国、 ┃经、国文、算术、 ┃艺术、音乐体 ┃义、童子军、图 ┃语、社会、自然、 ┃高级:公民训 ┃高级:公民训 ┃ ┃ ┃历史、地理、博 ┃历史、地理、手 ┃本国历史、地 ┃育。 ┃画、手工 ┃算术、工作、美 ┃练、卫生、体育、 ┃练、国语、社会、 ┃ ┃ ┃物、理化、图画、 ┃工、图画、唱歌、 ┃理、理科、手工、 ┃高小:国语、算 ┃高小:三民主 ┃术、体育、音乐。 ┃国语、社会、自 ┃自然、算术、劳 ┃ ┃ ┃唱歌、体操、游 ┃体操、缝纫、农 ┃图画、体操、家 ┃术、公民、历史、 ┃义、公民、国语、 ┃ ┃然、算术、劳作、 ┃作、美术、体育、 ┃ ┃ 目 ┃ ┃ ┃ ┃ ┃ ┃ ┃ ┃ ┃ ┃ ┃戏、裁缝、外语、 ┃业、商业、英语。 ┃事、农业、商业、 ┃卫生、地理、自 ┃算术、历史、地 ┃ ┃美术、音乐。 ┃音乐。 ┃ ┃ ┃农业、商业。 ┃ ┃英语、唱歌。 ┃然、园艺、工用 ┃理、卫生、自然、 ┃ ┃ ┃ ┃ ┃ ┃ ┃ ┃ ┃艺术、形象艺 ┃唱歌、体育、党 ┃ ┃ ┃ ┃ ┃ ┃ ┃ ┃ ┃术、音乐体育。 ┃义、童子军、图 ┃ ┃ ┃ ┃ ┃ ┃ ┃ ┃ ┃ ┃画、手工、职业。 ┃ ┃ ┃ ┃ ┣━━━╋━━━━━━━━━╋━━━━━━━━━╋━━━━━━━━━╋━━━━━━━━━╋━━━━━━━━━╋━━━━━━━━━╋━━━━━━━━━╋━━━━━━━━━┫ ┃ ┃读经一律废止, ┃除缝纫科女生 ┃受洪宪帝制影 ┃高初小废止读 ┃高、初小增三民 ┃简化课程,初小 ┃不特设党义,将 ┃初级:社会、自 ┃ ┃ ┃女生参加缝纫 ┃学习,英语科男 ┃响;高小恢复读 ┃经。修身设为 ┃主义一科及党 ┃社会自然合并 ┃党义融化于国 ┃然并为常识科。 ┃ ┃ ┃科,初小图画为 ┃生学习外,高小 ┃经一科,女生缝 ┃公民、卫生两 ┃义、童子军。高 ┃为常识科,高小 ┃语、社会、自然 ┃一、二年级劳 ┃ ┃ ┃必修科,手工、 ┃之博物、理化合 ┃纫科扩大为家 ┃科。国文改为 ┃小增加职业科 ┃社会包括公民、 ┃等科中,另加公 ┃作、美术并为劳 ┃ ┃ ┃唱歌为随意科。 ┃并为理科。 ┃事科。 ┃国语(改文言文 ┃目,形象、工用 ┃卫生、史地,三 ┃民训练为施行 ┃作科。体育、音 ┃ ┃ 备 ┃ ┃ ┃ ┃ ┃ ┃ ┃ ┃ ┃ ┃ ┃高小格致分为 ┃ ┃ ┃为语体文)高小 ┃艺术仍称图画 ┃民主义改为党 ┃训育之准则,划 ┃乐并为唱游科。 ┃ ┃ ┃博物、理化两 ┃ ┃ ┃废止外语。 ┃手工。 ┃义,图画、手工 ┃出社会、自然两 ┃理科取消。自 ┃ ┃ ┃科,手工为必修 ┃ ┃ ┃ ┃ ┃改为美术工作。 ┃科中卫生教材, ┃四年级起加教 ┃ ┃ ┃科,唱歌、外语、 ┃ ┃ ┃ ┃ ┃ ┃增设卫生科,工 ┃珠算。 ┃ ┃ 注 ┃ ┃ ┃ ┃ ┃ ┃ ┃ ┃ ┃ ┃ ┃商业为随意科。 ┃ ┃ ┃ ┃ ┃ ┃作设为劳作,将 ┃ ┃ ┃ ┃ ┃ ┃ ┃ ┃ ┃ ┃教材分为家事、 ┃ ┃ ┃ ┃ ┃ ┃ ┃ ┃ ┃ ┃农事、校事、工 ┃ ┃ ┃ ┃ ┃ ┃ ┃ ┃ ┃ ┃艺4项。 ┃ ┃ ┗━━━┻━━━━━━━━━┻━━━━━━━━━┻━━━━━━━━━┻━━━━━━━━━┻━━━━━━━━━┻━━━━━━━━━┻━━━━━━━━━┻━━━━━━━━━┛

    [附:]旬邑县宝塔小学简介
    旬邑县宝塔小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石门书院改办,初名“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称“县立高等小学校”,又名宝塔小学,邵力子曾为该校题写校牌。民国30年(1941),改名公刘乡中心学校,民国31年(1942),再改名公刘乡中山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后更名城关小学。张西儒、张德仓、蒲玉阶、马国玺、吴百炎、张国翔、韩维忠、蒲允平、蒲绍先、唐芝航、朱春荣、焦清和、李通权、蒙树勋、王承祖、罗生文、师建华、张超、吴汉文先后任校长。
    宝塔小学原址设石门书院旧址(今县供销联社址),有房舍52间,民国30年(1941),扩建房舍5间为大礼堂。建国后,宝塔小学迁址文庙中(原旬邑中学旧址,今县机械厂院内),占用庙房21间,旬邑中学旧房13间,新建会议室5间,教室24间。至60年代中期,新修教室36间,教工宿舍8间,新辟操场2640平方米,其教学设备、图书仪器、体育器材等均较齐全。
    清末,该校学生设四级,民国初改为三级,至民国13年(1924)前后,学校有校长1名,庶员1名,教师3名,学生110余名。民国30年(1941),学校教学班改为五级,教师增至8名,学生189名。1956年后,学校长设教学班13个,是年,有教职工22名,学生590余名。1968年,县城分设东、西关小学,该校停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编辑:秦人
旬邑县概况介绍  
旬邑张洪镇简介
旬邑概况:旬邑行政区划图、旅游 旬邑概况:发展概要 旬邑概况:文化旅游
旬邑概况:人口民族 旬邑县自然条件 旬邑县观光旅游
旬邑县行政区划 旬邑县基础建设 旬邑县工业经济
旬邑县农业经济 旬邑县历史文化 旬邑县科技概况
旬邑县戏曲概况 旬邑县文化娱乐与交流概况 旬邑县新闻宣传概况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