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政机构
本县设立教育行政机构较早。宋设博士1员。元设学正1员。明设学正1员,训导3员。清设学正1员,训导1员。
民国元年(1912),裁学正训导,改设学务局,置学董。民国五年(1916),改学务局为劝学所,设所长。民国十三年(1924),改劝学所为教育局,设局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教育局增设督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裁教育局,改设教育助理员。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本县解放,设教育科,置科长1人、督学2人。
1949年7月,本县全境解放,县政府设第三科分管教育。1953年5月,改第三科为文教卫生科,设科长、副科长各1名。1955年3月,文教卫生科分为文教科、卫生科,各设科长1名。1958年邠、长、栒合大县,设文教卫生部。1959年3月裁部,复设文教卫生局,设局长1名,副局长2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行政机构被迫瘫痪。
1968年8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在政工组下设教育革命办公室管理教育。1970年设文教卫生局。1972年,文教局与卫生局分设,文教局设局长1名,副局长2名。1981年,改彬县革命委员龛文教局为彬县人民政府文教局。1984年增设督导1名。1988年又增设纪检员1名。1989年增设督导室(科级建制),设主任1名。1990年,文教局设局长1名,副局长2名,督导员、纪检员、工会主席、督导室主任各1名,干事8名。局内下设教研室、招生办、工农教育办、函授站、勤工俭学办。
第二节 业务机构
工农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1953年,成立扫盲委员会办公室,1957年10月撤销,成立扫除文盲协会。1959年,县文教卫生局设工农教育视导室。1964年,成立业余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停顿,机构撤销。1979年,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及办公室。1990年,设主任1名,干事3名。
教学研究室1951年11月,设立教学研究室,视察、督导、研究中小学教学工作。1958年,配备专职研究员2名。1963年,教研室设主任1名,专职研究员4名。1966年9月,教研室解体。1971年12月,改设教育组,承担教研工作。1977年,复设教研室。1979年,教研室配备电教人员1名。1990年,教研室有副主任1名,专职教研员8名。
函授站 1959年11月,教研室内增设函授部,配干部7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函授部停办。1979年,教研室增设专管函授教学工作的干部1名。1982年教研室增设函授站。1987年8月,函授站与教研室分设。1990年,有站长1名,专职教师3名。
电教站 1988年10月,成立电教站。1990年,有站长1人,工作人员3人;有彩色电视机2台、录相机3台、接收机2台、收录机2台,并有地面卫星接收站。
勤工俭学办公室 1984年成立“彬县勤工俭学公司”,次年4月开始办公。1987年,改称勤工俭学办公室。1990年,有主任1名,干事3名。
县招生办公室1972~1976年,每年临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领导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委员会或招生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招生事宜。1979年,成立招生办公室,专司招生工作。1990年,有主任1名,干事3名。
县教师进修学校 1979年9月在炭店公社水北大队筹建,半月后迁至彬师,两校一套班子。后因校舍不足,又迁至城关公社朱家湾大队。1984年,咸阳市教育局拨款20万元,在彬师对面征地6亩,建校舍35间,是年搬入。1979~1990年,学校有教职工11名,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师资训练班、培训班19期,培训中小学教师11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