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官府拨款、富绅捐赠和学生交纳。民国时期,教育经费少数由政府拨款,多数由地方税捐解决。建国后,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和群众集资。
第一节 政府投资
明代,官府供给学正、教谕俸薪及廪生月米,并支付儒学门子、斗级、斋、膳夫等工银。清代,学正年俸薪银40两,训导年俸薪银40两。斋夫岁支银12两。闰月加银6钱3分6厘;膳夫岁支银13两3钱3分3厘,闰月加银9钱8分6厘;廪生岁支粮银96两,闰月加银4两3钱5分6厘。
民国初年,公立小学教育经费由畜税、屠宰税、斗捐3项杂税留给教育部门的本息、学校的房产典当、学田地税收入组成。民国十七年(1928),以上几项年折收洋4000余元;畜税、屠宰税、斗捐3项杂税招商包收共洋5481元,二成归教育,即1096元。7月,奉省政府令,改四成归教育,即2192元。民国二十年(1931)五月,行政院颁布《地方教育经费保障办法》,对教育经费的来源、使用、管理作出具体规定。民国二十二年(1933),预算教育费30000元,局费1200元,事业费1800元。民国二十五年(1936),教育经费年支出37.5万元,其中俸给费6.87万元、设备费2.61万元、办公费20.2万元、其它支出7.8万元。民国三十一年(1942),教育经费支出15.45万元,其中中等教育支出4.73万元、国民教育支出9.3万元、社会教育支出5760元、奖学金7600元,童子军训练费846元。民国三十六年(1947),国民学校及中心国民学校经费一律由县统筹支给。民国三十七年(1948)至本县解放,因货币连续贬值,教育经费又改以小麦支付。
建国后,完小经费由县政府拨给,初小由村自筹,并按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支付实物。1951年支小麦42.2万斤。1952年,民办小学经费,按乡统筹199.36万元,按区统筹285.06万元,年支481.86万元(以上为旧人民币)。1953年,将村办小学、初小一律收为公办,教育经费也随之单列。中学由教育厅下放到县管理后,经费统一由县拨给。1955年,教育经费11.4万元。1956年,按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对公办小学在校学生开始酌收学费,以供校内公杂开支。初小每人每学期收1元,高小收1.2元,家庭因难者可酌情减免。中学实行人民助学金,规定每人最高9元,享受额不能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10%,是年教育经费支出23.3万元。1965年,教育经费支出44.46万元。1976年,教育经费支出81万元。1980年增至185万元。1985年增至344.87万元。1990年798.2万元,占当年县财政支出总数的32%。
第二节 各方集资 清代的办学基金和房产、学田主要来自乡民士绅的捐赠。民国时期的办学资金仍然主要依靠捐款集资。民国六年(1917)知事周崇堉捐大洋500元,校长李友梅捐大洋300元,在高等小学附设初小。此后,全县主要依靠各村村民集资,先后建立椅办小学90余所。民国十七年(1928)九月,设立赵晋源义务学校1处,每月经费15元,由赵晋源县长薪俸项下支给。民国二十五年(1936)一月,县长张昌麟捐助建成大佛寺小学。民国二十八年(1939),城乡各界捐款兴建“太王中学”,高渠村池兆丰捐款1500元,县城商人秦增禄捐法币1000元,计尚月等人各有捐款。民国三十年(1941),北极镇数村捐款、捐地迁建北极小学。
建国初,学校多沿用旧庙、旧窑和没收的地主房产作为校舍,公立小学少,民办小学多。教育经费主要依靠乡村筹集。1962年,全县有民办小学86所。1968年,公办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后来中学也下放乡办,校舍建设、维修经费全部由乡村承担。
1981年11月5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内江市军分区副政委刘平人为母校彬县城关中学捐款5000元。1984至1985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共集资551万元,新建小学81所,新建校舍1812间。乡村学校基本上告别“窑洞学校”。城关镇东街小学、南街小学、迎建小学、刘家湾小学和水帘乡水帘小学率先集资盖起楼房。1985年10月1日,县城东街个体户、八旬老人张鸿儒给城关小学捐款1000元。县委、县政府赠他“捐款助学、风格高尚”锦旗,咸阳市政府赠他“兴学育人”牌匾。1987年10月,张鸿儒又给彬县中学捐款1000元。1989年12月,张鸿儒再给彬县实验小学捐款1000元。
1987年,清水沟煤矿经理郑忠宏先后捐款3500元,资助家乡新民镇胡家坡初小办学。1989年,县城职工干部捐款20万元,百子沟煤矿资助14万元助学。1991年9月,曾任彬县中学校长、现居台湾的李鸿超(县城隘巷人)先生为故校捐赠电脑20台。
1991年,为了改善初中办学条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县委、县政府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开展了“集资办学、捐资助学”活动。至年底,全县集资、捐资300余万元。新建校舍1.1万平方米,维修校舍5500平方米,添置课桌凳1600余套。用捐款40万元为城关中学建成1600余平方米的宿办楼1幢。炭店乡集资捐资78.3万元。为炭店中学新建教学楼1幢、图书实验楼1幢。
1993年4月18日,广东省肇庆市生产资料公司经理张西农(永乐乡永乐村人)为母校北极中学捐款5万元。
1994年12月,全县开展了又一次群众性的集资办学、捐资助学活动。县处级领导人每人捐款300元;科级干部每人150元;党政事业单位干部每人100元。企业职工每人80元。至1995年4月,全县共集资捐资717万元。其中捐资万元以上者有13名,千元以上者有25名。县政府给其颁发了奖牌和荣誉证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