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教育多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严重脱离实际。建国后,1949~1952年,在教学上除了必要的内容要求学生背诵外,主要要求学生会认、会写、会讲、会用,做到学用一致。1953~1956年,推广苏联“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提问巩固,布置作业”的五环教学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普通小学,星期日由完小负责组织进行同科研究,集体备课。个别学校高年级还采用五级分制记分法,改革百分制。同时,把思想教育和时事政策贯穿于各科教学内容之中。各校每周都作1次时事报告。1951年11月,成立教研室,负责中小学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195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指示》的精神,开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革命,学生用相当多的时间参加义务劳动。1963年3月后,执行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恢复“以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秩序,重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县教研室和各校层层动手,总结经验,全县写经验材料175份,解决语文、算术教学方法和教材改革方面的问题124个,举行专题研究263次,经验交流110次,教学观摩160次。1965年,贯彻毛泽东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七三”指示,初中取销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课。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到1976年,教改中心是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开门办学”、“学工学农”。1976年10月后,拨乱反正。1978年贯彻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中小学生守则》,全县各级学校逐步恢复考试、升留级、毕业等各项制度,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要求教师做到“五勤”(口勤、脑勤、耳勤、手勤、脚勤)、“五有”(教学有计划,进度有安排,上课有教案,作业有检查,质量有考核)、“五认真”(认真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认真讲课,实践“十大教授法”;认真批改作业,坚持评批面改;认真辅导功课,百问不烦;认真给差等生补课,持之以恒。)1979年后,县上要求各校定时间、定内容、定地点,开展同课头备课。中、小学进行全县性语数观摩教学;中小学期末考试,由县上命题,规定统一的评分标准。
80年代,着力于改进教学方法。1984年,开展中学语文、物理、化学赛讲活动和初三数学赛讲活动,小学开展语数教改活动。1985年,把重点放在改革教学方法上,开展“对比教学”、“优质课评讲”活动,小学低年级语、数教改经验在全市进行了交流。初一记叙文优质课评讲获市一等奖。各中学加强教研组工作,各学区组织以中心小学为重点,以完全小学为主体的经常性的教研活动。1986年,在全县小学教师中开展小论文、研讨课竞赛,15名教师的论文获县优秀论文奖,3名在咸阳市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6名参加市“优秀课评比”,3名获二等奖,3名获三等奖。1988年,义门乡山坡初小女教师刘惠群被评为省“教改能手”,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奖励。
90年代,教改重点是狠抓教学质量,探讨教学工作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新经验,培养高素质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