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教育
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始于建国后50年代初。1952年10月,县工会在百子沟煤矿和瓷厂建成第一个职工业余学校。配备教师1名,招收学员90余名。1953年,办起职工速成识字班4个,学习人数115名。1954年,办起扫盲班、高小班和初中班,为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学习提供方便。百子沟煤矿399名职工中,参加扫盲班138名,高小班26名,初中班25名;城内搬运工、砖瓦工、手工业等行业的职工145名中,参加扫盲班学习者26名,高小班学习者1 7名,还有一些职工就近参加农民夜校学习。1955年,办起城关店员业余学校和行业职工业余学校。1956年,参加学习的职工399名,其中扫盲班274名,高小班84名,初中班40名;有专职教师2名,兼职教师10名。1957年,在县城东大街建立城关职工业余学校,在北大街建立建筑业职工业余学校。1958年,新建木器业职工业余学校。罡年,县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具体执行基本无盲单位验收办法的意见》,规定职工识字2000个,遗忘率不超过10%,会写200至300字短文者为合格。“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业余教育受到冲击,各类职工业余学校停办。
1981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全县成立职工文化补习班113个,参加学习者6616名。其中:初中文化课初等技术补习班62个;有办学人员93名、专职干部22名、兼职干部13名、兼职教师58名;全县6163名职工(不包括干部)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3439名,占职工总数的54.4%,尚有半文盲104名。1982年,县工农教育委员会对1123名“双补”(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对象进行了文化考核。全县35岁以下应进行“双补”的2140名职工中,1624名参加了补课。1985年,成立商业、卫生、供销、银行、饮食、邮电、人武部7所职工学校,进行“双补”扫尾和高中文化课学习。1986年,工商银行组织金融中专自学。1987年,全县参加培训学习者1087名。其中:岗位培训474名,技术业务培训556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者7名,中专学习者21名,高中文化培训者23名,初中文化学习者16名。1989年,县财政局成立“陕西省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彬县函授站”,培训本系统人员。1990年,参加各级党校大专班学习者9名,中专班学习者78名,电大学习者19名,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者68名,参加各系统上级办的培训班学习者134名,在省市教育学院学习者78名,参加函授、刊授学习者468名。在岗职工90%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其中大专文化程度568名。
第三节 干部教育
建国初,本县干部大多是工农出身,文化程度低。1952年10月,县政府举办速成识字训练班。1953年,参加学习者21名。1954年,全县695名脱产干部中,文盲94名,占干部总数的1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36名,占33%,小学文化程度365名,占54%。县政府在抓速成识字的同时,大力兴办干部业余学校,提高干部文化素质。1955年,干部业余学校学员135名。其中县级设高小班1个,学员57名;初中班1个,学员58名,区乡干部参加高小班学习者32名,参加扫盲班学习者6名。1956年,业校高小班学员44名。初中班学员57名,设语文、作文、算术等课。1959年,县委、人委、邮电局、商业局、粮食局分别按系统举办了5个干部业余初中班,聘请中学教师讲授语文、数学等课。1960年,各级干部参加业余初等教育学习者320名,参加业余广播函授大学学习者246名,1961年,干部业余学校多数停止。1963年底。干部业余学校仅有2班,学员53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干部业余教育停顿。
1981年7月,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彬县分校招收第一期学员,农业系统干部、社(镇)领导、农技员中一部分人参加了学习,不少人坚持学习5年,获得中专学历。1982年,部分干部参加文化课补习。1983年,全县有590名干部参加培训学习,其中参加各级党校、成人高校学习2年的有120名,短期培训470名。1984年,参加电大学习者13名。1985年,参加电大学习者19名,均读党政干部专修科,1986年,参加各级党校、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666名,其中离职学习者176名,在职学习者490名。1987年,参加培训学习者857名,其中岗位培训127名,技术业务培训40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者114名,中专学习者542名,高中补课学习者28名,初中以下补课者6名;脱产学习者145名,学习1年以上者47名。1988年,参加培训学习者935名,其中岗位培训184名,技术业务培训75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57名,中专学习者502名,高中文化补课14名,初中以下补课3名;脱产学珂者203名,其中学习1年以上者167名。至1990年,全县45岁以下的干部都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其中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422名,占干部总数的38%。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