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市级获奖成果
梨乔化密植丰产试验 1979年4月,县园艺站在城关镇西街北滩果园试验。第一小区面积11.8亩,系1975年秋采用南北行间单行栽植;1977年秋,在株行间加密为亩55~110株。第二小区系1978年春,在原果树行间定植,面积7.5亩,亩83株。建园后第二年成花,第三年见果。1979年亩产1800斤,1980年亩产6410斤,1982年亩产7000斤。1982年获咸阳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桃小食心虫综合防治试验 1983年,园艺站4人科技攻关小组开始对桃小食心虫生活观察防治试验,1985年底完成。基本掌握了该虫发生规律,筛选出有效防治药物,确定了防治措施。1985年,对2050亩苹果、1050亩梨进行防治,虫果率降为3.7%,增加产值17万元。1987年获咸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示范 1985年,县森防站以韩家乡为主,兼顾毗邻8乡镇及西庙头林场调查,虫株率平均为40~49%,单株虫平均13.5头,受害面积8000余亩,疫区分布约70万亩。经3年采取隔离、捕灭、保护天敌等防治措施,防治天牛8550亩,被害率降为3.2%,株均虫口密度1.5头,疫区缩小到300亩,减少林损率40%,挽回经济损失160万元。1990年,获咸阳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杨大透翅蛾信息素应用初探 1985年8月~1986年9月,县森防站在西兰公路沿线树上挂了182个诱扑器,作业范围30余里,诱杀雄蛾2015只,减少123万只幼虫的入侵危害。此成果还可应用于对该虫发生期、发生量、分布地区的监测。1988年,获咸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渭北黄土高原造林立体条件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研究 该项目系咸阳市“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由彬县林业站于1985年3月开始试行,面积5638.8亩,分7个类型,12个小班。经5年时间的对比研究,基本搞清同一树种在同一立体造林条件下及不同树种在同一立体造林条件下的情况。1988、1989年在南山、太峪西山工程应用面积2万亩。1989年9月,市科委、市农委鉴定为“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水平”的项目。1990年,获咸阳市科技协作二等奖。
渭北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栽植最佳期研究 1985年,由咸阳市林业站主持,县林业站实施。3年栽刺槐、油松、侧柏、泡桐、杨树、枣树等7个树种25290株,合1109.8亩。经1987、1988年的试验研究,找出了不同树种的栽植最佳期,解决了林业生产成活率、保存率低的问题。1989年,获咸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农业气候资源计算方法研究 此项目为气象站技术干部张时钊于1982年在农业区划工作中,把各种与计算气候资源有关的数据,按照数学公式规则编调为一定程序,输入广州产的“8031”和“TL—502”计算器处理,计算出农业气候区划中所需的各种数据的一种新方法。此法科学迅速,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中数据处理难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已被省内外所采用。1984年12月,获咸阳市农业区划优秀成果三等奖。
万亩地膜烤烟推广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近年来烤烟生产上的一场革命。1983年,全县栽培地膜烟4亩,1984年栽培80亩,1985年栽培1680亩。1986年初,县科委、县农牧局、小章农牧综合试验站共同进行不同栽培方法、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施肥条件、不同去膜时间等单项试验,总结出地膜烟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同年推广面积16053亩。分布在18个乡镇257个村、6447户;亩值345元,总值550万元,比平栽烟增值40%。为渭北旱地烤烟优质高产找出了新路子。1988年,获咸阳市科技推广四等奖。
黄牛改良技术推广 1983年,县配种站采用常低温及冷冻精液配种技术进行黄牛秦改。是年,配种17349头,建起县、乡两级供精点3处,常低温及冷配输精点26处,购置氮运输车、液氮罐、电冰箱、显微镜及大量人工授精器械。至1988年,累计改良山地牛6.9万头,产仔4.7万头,效益672万元。国家先后投资13.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51。1990年,获咸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低容量喷雾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1978年,县农科所植保组对超低容量喷雾器进行喷量、浓度、时间、方位及其喷液效果试验研究。提出了低国标200斤喷量的新见解,并在大田应用,其效果证实这一见解。当年喷肥、防虫小麦面积1.5万亩。1980年喷液面积增至10万亩。1983年,喷液面积累计67万亩,亩增产幅度10~15%。是年,获咸阳地区科技推广四等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