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技术培训
建国后,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采取以会代训、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技普及。至1990年,培训各类人员3.65万人。
一、以会代训
1954年10月,县政府召开林业座谈会,参加人员36人,观摩国营造林,传授林业知识,培训造林技术人员,学习水平式三角播种法。11月,召开兽医、民桩、骟匠、饲养模范人员会议,到会116人,学习传授炭疽病、气肿疽、猪疫等防治方法。1957年10月,召开卫生工作会议,训练农业社接生员34人,卫生员65人。11月,举办卫生员、接生员短训班,训练学员95人。1958年2月,召开水保工作会议,训练水保规划技术人员118人,至6月底,完成了447个农业社的土地规划。10月,召开卫生工作会,训练卫生员101人,接生员106人,12月,召开农机培训会,训练拖拉机手56人。
60年代的技术培训多采用学习班形式。1965年,举办克山病防治学习班,复训、新训卫生员959人。1969年8月,举办养蚕学习班,参加学习者15人。9月,举办50人的抽水机械和地下水利用学习班。11月,举办高粱、玉米杂交制种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有各公社主管生产的负责人、良种队队长、全县53个有制种任务的生产队队长、新民农场场长等92人。
二、实用技术培训
1973年10月~1974年4月,县农林局分3期培训农、林、牧方面的技术骨干4885人。学习种子繁育、提纯复壮、病虫害防治、牧畜防疫、家畜家禽常见病的防治、树种育苗、果树修剪及养蚕等技术。
80年代,科委、科协及有关业务部门每年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烟草、农牧、林业、煤炭等专业实用技术。培训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并配合基地建设,以种植、养殖、加工新技术的传授为主要内容,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烟、果、兔、牛”的生产、繁殖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网络。培训中,以培养回乡的高、初中毕业生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地为社会培训了一批实用技术人才。1980至1990年底,先后培训实用技术人员2.98万人次。
三、职业技术教育
本县技术教育以发展职业学校为主。1958年,在西门街成立工业中学,招收学员120人,为有关部门培养了急需的初级技术人才。1959年,办起公、民办(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班)10个,在校学生843人。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相继停办。1965至1979年,县畜牧兽医站不定期地举办畜牧兽医人员训练班,为270多个大队各培训1名“赤脚”兽医,为1100多个生产队培训防疫员。1975年10月,在炭店乡水北村办起“五七”大学,先后培训“赤脚”医生50人,兽医50人,农技员50人,拖拉机驾驶员100人。1982年,水口职业中学成立,首届招生3班169人,学制3年。1984年,新民中学附设煤矿机电专业班,北极中学办起缝纫刺绣班。1985年,朱家湾职业中学成立,开设无线电修理专业,学员60人,学制3年。
1987年后,职业技术教育走联合办学的道路,水口、朱家湾职中先后与县林业、农牧、城建、卫生、经委等部门联合办学,开设西医士、护士、妇幼保健、放射药检、家庭经营、公关经销、建筑、果林、机电、家电维修、工艺美术、服装、保安等专业。学制分3年、2年、1年,至1990年底,共培养出各种专业技术人员2600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