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技组织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科学技术委员会 1958年12月,设立邠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有干部职工5人。1960年7月,与邠县科学技术协会合署办公。1961年10月,因精简机构而裁撤。1968年10月,在县“革委会”生产组内设科技小组管理科技。1978年3月,恢复科委,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干部职工5人。1987年3月,成立彬县科技开发中心,编制4人,与科委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0年,县科委有干部职工12人,主任、副主任各1人,科技干部8人。
科委实行宏观管理,集规划、协调、管理、参谋、服务五大职能于一体。其主要任务是:统管全县工、农、文、卫、财贸等方面的科技研究、试验、革新,推广应用各种科技成果,并按照《全国科学技术管理工作试行条例》,统管本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干部的考核、选拔、晋升、培训工作;指导地震监测;评定技术职称,组织开展科技兴县工作。
第二节 科研机构团体
彬县气象站 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县城东门外建立雨量站,设站长、 工友各1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民党军事调查局在县城东关消息庙内设航空哨。建国后,于1953年建立邠县航空气象观测站。1954年6月,陕西省财经委员会气象科派员来邠筹建气象站,1956年10月,建成并开始观测记录,为国家基本发报站,有职工4人。1968年并入科研站。1978年分设,复为彬县气象站,编制14人。1980年,隶属市气象局领导。1983年,改为国家一般站。1990年,有职工干部9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占地3325平方米,建筑面积773.37平方米。基本设施有高频无线电话,无线传真接收机各1台,气象灾害警报接收机30部。
彬县小章农林牧综合试验站 1983年,陕西省农校与本县协作在小章乡建立彬县农林牧综合试验站。时有干部职工21人,其中科研人员15人。1990年,有干部职工18人,其中教授5人。分瓜果、农作、畜牧、蔬菜、烤烟5个科研小组。
陕西省彬县综合地震台 1976年7月,成立陕西省彬县综合地震台,地址设在城关镇朱家湾村,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受省地震队和县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配备地震仪1个,地磁、地倾斜、地电设备各1套,时有干部职工3人,1978年,增至7人。1980年增至12人。1986年改为单项台,仅留地震仪观测。1990年,有工作人员2人。
彬县卫生防疫站(见《体育卫生志》第二章第一节)
彬县教学研究室(见《教育志》第八章第二节)
科学技术协会 1959年12月,成立邠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设主席1人,副主席3人,干事2人,1961年8月裁撤。1980年4月,恢复并召开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4人。1982年2月,召开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3人,有干事2人。1990年,有主席1人,副主席3人,干事2人。下设乡镇科普协会19个,有会员2200人。
群众学术团体 本县于50年代初曾成立卫生、兽医、农业、扫除文盲等工作者协会。1980年9月,彬县农学会成立,至1990年底,共有县级学会7个,会员663人。村科普协会23个,会员450人。
第三节 地震测报
本县地处关中西北部,沟壑纵横,梁峁密布,地震烈度为7°。1974年,建立水井、动物观测哨15个。1975年6月成立“桤县地震办公室”,编制3人,隶属县“革委会”领导。1976年唐山地震后,成立“彬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分宣传、抢险、后勤供应、通讯联络、安全保卫、医疗救护各组。同时,为了加强预测预防,设哨点73个,其中水井观测点16个,动物观测哨57个。气象站为中心站,新民、北极、龙高、水口各中学为骨干站;永平、彬县中学、水电站、煤矿为一般站;有群测点23个,宏观哨28个。各种仪器302台(件),其中土地电28台,土地磁12台,地应力6台。专、兼职工作人员283人。曾准确地预报了几次4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震级和震中。
1978年4月,对所有地震测报点进行整顿,裁并缩减10处哨点,制定观测制度,培训61名技术人员。当年6月,宁夏西吉4级地震前,4个重点测报点作了预报。
1979年7月,撤销地震办公室。1985年3月,在县科委设地震专干1人,负责全县有关地震监测方面的工作至今。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