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县委、县政府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开展以“四净”为中心的大扫除活动,大搞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1953年,成立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目标,城乡动员,人人动手,打扫卫生,清除垃圾,美化市容村容,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6年,把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传染病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任务,利用有线广播、板报、群众大会等多种宣传形式教育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培养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的良好习惯;发动群众捕鼠、灭蚊、灭蝇,清扫室内环境卫生,消灭传染病。开展了“消灭四害运动日”活动,消灭了大量老鼠、麻雀、苍蝇和有害鸟只,拆洗被褥约56万套,清理垃圾约62万大车,填平污水坑18处。1958年,在省委“苦战三年,彻底清除‘四害’,改变陕西卫生面貌”的号召下,掀起更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县团委、妇联举行爱国卫生誓师大会,社队各户均订立了“爱国卫生公约”,开展除“四害”,清理垃圾,整修畜圈,改造厕所,拆洗衣服、被褥等活动。全县人民大规模地消灭老鼠、麻雀、苍蝇,清除垃圾21万大车,整修畜圈1640处,拆洗衣服被褥27.6万件。1959至1961年,县委将“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纳入综合治理的轨道,把灭鼠保粮、积肥灭蝇结合起来,取得良好效果。
1975年,推行北极公社后玉大队“两管、五改”(即管水、管肥,改炉灶、改厕所、改环境、改畜圈、改水井)经验,积极进行卫生基本建设。此后几年,80%以上的生产队做到了人有厕所畜有圈、饮食卫生有人管,城乡卫生面貌大改观。
1981年,在“五讲”、“四美”活动为中心内容的教育中,重点解决脏、乱、差的问题。全县总运动,清理垃圾,整修道路,疏通污水沟,粉刷墙壁,种花种草,美化环境。1982年4月,县政府颁发“关于城镇卫生管理暂行规定”的布告。5月,又发布《彬县建设文明村镇卫生标准》的规定,促进了本县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发展。1982年以后,每年3月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树立人人讲清洁卫生、个个讲文明礼貌的社会新风尚。1984年,全县开展灭鼠保粮、灭鼠防病活动,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购药、统一配制毒饵、统一投放的“四统一”办法,消灭了大量鼠类。
1986年,随着“五讲”、“四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创“三优”、治“三乱”,共建文明县城活动。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声势较大,以县城带动农村,开展市容村容大整顿,进行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饮水卫生大检查,成效显著。当年,创建文明村15个、文明单位96个,市级文明村1个、文明单位5个。1987年以来,爱国卫生运动已由过去的室内室外环境卫生逐步向绿化、净化、香化的治本方向发展,城镇、农村、厂矿、机关、学校的卫生工作,有规则、有安排地逐年实施。
第七节 卫生经费
建国以来,随着城乡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卫生事业经费逐年有所增加,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增幅较大,卫生事业基建投资也增长较快。
一、基建投资
50年代,基建投资少。60~70年代,县财政每年划拨3~5万元修缮费。进入80年代,基建拨款较多。1981年,县投资7.8万元,新建508平方米的韩家卫生院。1982年投资7.2万元,搬迁了534平方米的永乐卫生院。1984年投资5.4万元,扩建了250平方米的水口卫生院。1985年,县老区建设办公室拨款9万元,扶助新民地段医院修建了550平方米的门诊部。1984~1986年,省、地、县3级财政投资92.8万元,修建了3416平方米的县医院住院楼。1986年,老建办资助北极地段医院14万元,扩建了800平方米的门诊楼。至1996年底,卫生系统建筑总面积2.27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34万平方米。
二、卫生事业费
卫生事业费主要用于医务职工工资、福利补助、劳保津贴、业务开支、设备购置、人才培养和房屋修缮等。50年代初期,仅14名卫生人员,年经费不足1万元。1969年,随着机构增多、人口增加、经费增至20万元。1972年增至25万元,1975年增至30万元,1980年增至41万元。1982年,在水口卫生院、新民地段医院等单位逐步推行浮动工资制。1985年,卫生事业费增至51万元,当年业务收入125.7万元。
1985年5月,县政府批转卫生局《关于卫生工作改革意见》后,每年只拨给各乡卫生院、地段医院、县医院、县中医医院职工基本工资和补助工资,卫生津贴、山区补助以及其它费用均由医院从业务收入中列支。
上一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