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
一、医疗单位
清末,县城有中药堂3处。民国时期,有县立实验医院1所,私立子久医院1所,中药堂8处,中西药堂1处,私营诊所10余个。
建国后,50年代,设县级医院1个、乡中心医院3个、乡卫生所20个、村级卫生室88个。60年代,设县级医院1个、农村地区医院3个、中心医院4个、公社卫生院12个、村级合作医疗站367个。70年代和80年代,设县级医院1个、地段医院7个、公社卫生院12个、村级合作医疗站263个。至1990年底,有县级医院3个、地段医院6个、乡卫生院12个、村级卫生室(所)302个、个体诊所37个,计有医护人员1268人。
(一)中药堂
清代及其以前,民间医疗为乡医开设药堂应诊,或居家行医。明成化年间,胡琏(州城人)及子士龙、孙岐三代从医,医术高明,备受各界称道。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拔贡李学敏(渭南人),善医道,在邠州十字南侧开设松茂堂药店三间,坐堂应诊,城乡远近闻名,历三代不衰,后合营于城关第二诊所。清末州城还有孙兆麟开设的大生堂,师徒店员20人,陈春荣开设的长春堂,师徒店员5人。民国初年,医疗单位仍以乡医和药堂为主。王克俭(别号王仲娃)擅长内、妇科,尤以伤寒论著称,颇有独创能力,30年代很有名望。建国后本县中医骨干有肖玉成、姚象文、杨茂春等,均是王老先生的高足。胡含益(又名胡友三,水口人)自幼应诊,有师徒店员5人。胡晚年医术益精,尤擅长妇科、对治疗“(痨症)”有独到之处,远近闻名。两个儿子均从父习医,长子胡志勋(又名胡毛毛)任县中医院副院长,是本县中医后起之秀。民国初年还有王俊哲、李相荣、谢安瑞开设的敬恕恭中药堂、春和药店、永安药店等。民国后期至解放初,有杨世栋开设的济世堂药店,杨后来在县医院任职,以回阳救急著称。还有赵彦海、王伯荣、姚正卿、刘希宽、李忠信、秦宏彬开设的蓬兴堂药店、佰荣药店、德春堂药店、永兴药店、万兴堂药店、中和药店。民国时期开设的药店,有的只卖药,不看病。此外,还有游方郎中走乡串村,卖药治病,其中不乏招摇撞骗者。建国后,50年代对私营工商业改造中,私营药堂、药店改造过渡为国营药店、联合诊所、医院。80年代后期,国营药店为促销药品,请有名望的医生坐堂应诊。
(二)民间诊所、私立医院
民国六年(1917),美国传教士聂礼逊在县城始设西药明道所。民国十二年(1923),疟疾流行,明道所用奎宁医治,疗效显著,就诊患者甚多。民国二十七年(1938),王子久(河北人,河北医学院毕业,曾任国民党新七军上校军医)在县城开设子久医院,开始西医治病。建国后王供职县医院,首开下腹部、阑尾、剖腹产手术,为本县培养60名学员。民国二十七年(1938),郑明善在县城开设中医郑大夫诊所。民国二十九年(1940),赵志三开设西医志三诊所。民国三十一年(1942),郑长福在县城开设西医博爱诊所。民国三十二年(1943),张自新(城固人,来县落户)开设西医同仁诊所。张后来在县医院工作,医术高明,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声望。1983年病故,群众至今缅怀。民国三十四年(1945),陈清世开设西医信望爱诊所。解放前夕,县城内和乡村集镇私人开设诊所10余个。
建国后,1951年,西医李文斌在永乐街开设慧群诊所。1956年,对私人诊所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县城6个私人诊所联合成立城关一、二诊所,后又合并成立城关中心医院,乡村集镇私人诊所被吸纳到所在乡卫生所,城乡个体行医者被限制禁止。1982年以后,允许个人办理执照行医。离退休医务人员和经过卫生院校学习、培训的医务人员发挥专长,开办诊所为群众治病。至1990年底,城乡个体诊所37个,从业人员95人。
(三)县级医院
民国前期,本县仍无医院。民国二十八年(1939),创办县立卫生院1所,人员3名,医疗器械极为简陋,只为社会名流服务,并禁烟、稽查妓女、督察城区卫生。民国三十四年(1945)改建为邠县实验卫生院,院址在县城东大街。
1949年7月,本县解放。县政府接收国民党邠县实验卫生院人员5人,房屋7间及少量药品器材,建立邠县分区人民卫生院,院址由东大街迁到南大街,有职工13人,分内外两科、设病床8张。1950年,改称邠县人民卫生院(带有行政性质),编制工作人员12人,1953年增至39人。后不断发展,形成规模较大的彬县县医院。80年代,又建立了彬县中医医院、彬县煤矿骨科医院。
彬县医院 县办医院。前身是邠县分区人民卫生院、邠县人民卫生院。1955年新建5间病房、10间门诊房,并增设病床16张。设医疗、防疫、总务3个股和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注射科、化验科及中药房、西药房等。1958年合大县后,邠县人民卫生院改称邠县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增至60人,病床50张。病房分为外妇科、内儿科、中医科,有了手术室和病员灶。1978年以后,医院又增设五官科、理疗科、放射科、供应室、急诊室、西药库和洗衣房,开设病床100张,配备救护车1辆。1985年,国家投资92.8万元,建成4层3416平方米的住院楼。至1990年,医院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325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4827平方米、生活住宅用房面积2498平方米)。医疗科室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耳鼻科、口腔科、皮肤科和急诊观察室等;医疗技术科室有放射科、心电超声科、检验科、理疗室、针灸室、中西医药房、制剂室、换药室、手术室、注射室、血库等。住院部开设病床172张。医院有职工226人,卫生技术人员203名,其中:中医主治医师4人、西医主治医师11人、西医师33人、中医师5人、护师10人、中药师2人、西药师3人、检验师2人、中医士3人、西医士29人、护士42人、中药士3人、西药士4人、检验士3人、其他技士7人,护理员22人、中药剂员2人、西药剂员5人、检验员2人、其他初级医护人员17人。主要医疗器械,有200MAX诊断机2台,有日本产SDe—30型超声诊断仪、日本产心电图机、GFE—K纤维内窥镜、脑电图机、意大利产半自动化分析仪、美国产血细胞自动计数仪、万能手术床、500MX诊断机等。全年门诊总量达61.12万人次。
彬县中医医院 1985年,改城关地段医院为彬县中医医院,院址在县城东街。占地334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6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761平方米、生活住宅用房1245平方米。门诊部设内科、外科、急诊科、肿瘤科、针灸科、理疗科、五官科、皮肤科、妇产科、放射科及B超、心电图、胃电图、制剂、监检生化室等。住院部开设病床50张。1990年底,有职工66人,54名卫生技术人员中,中医主治医师3人、西医主治医师3人、中医师10人、西医师6人、中医士4人、西医士2人、护师4人、护士7人、放射医师2人、心电图医师1人、药剂士11人、检验士3人。主要医疗器械有B超机、胃电图机、心电图机、X光机、血球计数仪、尿液分析仪、分析天平、722光电比色机、肿瘤探测仪、12孔无影灯、万能手术床等。配有救护车1辆。全年门诊总量达10.8万人次。
彬县煤矿骨科医院 前身是百子沟煤矿卫生所,建于1958年,医务人员一直保持3~8人之间。随着采矿业的发展和职工人数的增多,1982年,百子沟煤矿投资25万元,将卫生所扩建为煤矿职工医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卫生技术人员增至23人,设门诊部、住院部、12个科室及5号井卫生所。1990年底有职工43人,卫生技术人员37名,其中:骨科主治医师1人、西医师5人、西医士8人、中医士2人、护士18人,放射医士、检验士、药剂士各1人。开设病床30张。主要医疗器械有200mX光机、50mAX光机、10mAX光机、日本产B超机、胃电图机、心功能监测仪、自动呼吸机、连续洗胃机、日本产心电图机各1台及心脏急救监护装置、高压消毒器、高频电刀、手术显微镜、血流图等设备。是一所以骨伤科为主的小型综合医院,全年门诊总量3.24万人次。1988年,百子沟煤矿投资500万元,在县城东关新建占地7882平方米、建筑面积9582平方米的煤矿骨科医院,1993年竣工使用。煤矿职工医院遂改为矿区卫生所。
(四)地段医院
1956年,城关第一联合诊所和第二联合诊所合并成立城关中心医院。翌年,北极、新民乡成立中心医院。1964年改城关、北极、新民中心医院为地区医院。1967年,改太峪、底店、龙高、永平公社卫生院为中心医院。1972年改城关、北极、新民地区医院和太峪、底店、龙高、永平中心医院为地段医院,负责指导本塬区各公社卫生院的业务技术工作。
1990年,全县有北极、新民、龙高、底店、车家庄(原永平)、太峪等6个地段医院。除太峪地段医院外,其它5个地段医院都建起了门诊楼。地段医院一般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放射科、手术室、化验室等。人员配编12~30人,设病床10~15张。全县地段医院共有病床78张,有职工9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8人,其中:中医师9人、西医师22人、护师2人、中医士8人、西医士10人、护士9人、中药剂士2人、西药剂士2人、检验士2人、中药剂员2人、西药剂员2人、护理员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5人。地段医院设备较为齐全,主要医疗器械有:X光机、高速离心机、心电图、B型超声诊断仪、显微镜、无影灯、电冰箱、恒温箱、甲乙种刀包、万能手术床等。全年门诊总量达18.7万人次。
(五)乡卫生院
1956~1957年,除城关、新民、北极等3个乡成立中心医院外,其余16个乡均成立卫生所。1964年,全县19个公社,除城关、新民、北极3个地区医院外,其余16个公社卫生所改称公社卫生院。1967年,改永平、底店、太峪、龙高公社卫生院为中心医院。1984年,全县所置3镇16乡中,除7个地段医院外,改炭店、小章、曹家店、永乐、西坡、义门、南玉子、水帘、韩家、水口、新堡子、香庙等12个公社卫生院为乡卫生院。至1990年,乡卫生院仍为12个。乡卫生院一般设综合门诊、防保组及观察室等。人员配编按区域大小编6~9人,设病床3~5张。乡卫生院共设病床54张,有职工74人。73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有中医师6人、西医师20人、中医士7人、西医士16人、护士7人、中药剂士1人,西药剂士2人,中药剂员和西药剂员各1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2人。主要医疗器械有X光机、显微镜、手术床、产床、肠外刀包、电冰箱等,全年门诊总量达167.7万人次。
(六)村级医疗单位
1949年以前,本县无村级医疗组织。建国后,1952年在全县农村试行了保健箱,为群众防病治病。1955年,县医院从各乡部分村挑选了36名有文化、爱医学的青年保健员,进行了3个月医学业务技术和医学基础理论培训,结业时配发了保健箱,这是第一批新型的农村基层医务保健员。1956年,有210个保健箱,19个村建立了卫生室。1958年,大队卫生室发展到88个,保健员增至93人。1962年,卫生室发展到178个,有保健员182人,接生员158人。1969年,学习河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兴办大队合作医疗的经验,办起了367个合作医疗站。同年,推行了“三土”(土医、土药、土方)、“四自”(自筹、自种、自制、自用)的办医方针,队队有站、有药、有医生,方便了群众防病治病。1975年,267个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站263个,配备赤脚医生263人、卫生员281人。188个站实行免费或半免费医疗,其中40多个站全免费,62个站免费50~90%,78个站免费22~40%,8个站免费10%。资金来源,多数大队从公益金中提取,部分大队从大队企业中提取。还推行以药养站、以副养站、以医养站的办法,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全县各医疗站当年种植各种中药材1028亩,自采中草药材1.73万斤。
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原来大队办的合作医疗组织不少陷入瘫痪。1984年,改农村合作医疗站为村卫生所(室),农村“赤脚医生”改称乡村医生。经过考核,给255人颁发了乡村医生证。1986年,经全面整顿,绝大多数村级卫生组织逐步恢复。329个村建立健全了325个卫生室(所),配备乡村医生253人、卫生员283人,接生员176人。同时,推行了乡村医生个人(或集体)承办为主的办医形式。至1990年底,325所村级卫生组织,除23所停业未恢复外,其余302所由个人或集体承包。
(七)其它医疗单位
厂、矿医务室 1958年,新华瓷厂设立医务室,1981年停办。1969年后,枣渠水电站、化工厂、陈家坪煤矿、水帘煤矿、城关煤矿、清水沟煤矿、卷烟厂相继设立医务室。各医务室配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部分还配有调剂员1人。
学校医务室 1955年,邠县中学始设医务室。1979年后,北极中学、城关初级中学、城关小学先后设立医务室。学校医务室配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
二、医疗队伍
建国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队伍不断壮大。除国家每年分配的大、中专医学院毕业生外,还采取自培、代培、函授等形式,逐步解决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1960年,全县医疗单位有职工干部15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1人。1970年,有职工干部26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0人。1980年,有职工干部31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68人。至1990年,全县医疗单位有职工干部556人,其中男309人、女247人。卫生技术人员496人,其中医师11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1人、医师88人)、中医师44人(主治医师7人、医师37人)、护师20人、中药师3人、西药师5人、检验师6人、其他技师9人、中医士35人、西医士72人、护士65人、助产士2人、中药剂士8人、西药剂士15人、检验士8人、其他技士1人、其他中医1人、护理员33人、中药剂员12人、西药剂员11人、检验员2人、其他卫生技术工人32人。
三、医疗技术
1949年以前,县城及乡村集镇私人诊所和药铺共嘻8处,坐堂、居家或走乡串户行医的有56人。这些民间中医,或为祖传或拜师学医、自学成才,他们都有一定的医术,临床经验较多,治病以中草药为主,内服外治,按摩针灸,各有所长。有名气的有明成化年间的胡琏、清末的李学敏、民国时期的王克俭、胡含益等。
建国后,广大医务工作者努力学习钻研医学知识,利用先进医学技术,络合临床实践经验救死扶伤,医疗技术和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县医院,人才较为集中,设备齐全,成为全县医疗中心。1950年,医院门诊除了外科清疮、换药外,内科主要用盘尼西林治疗肺炎,用阿斯匹林治疗发烧头痛,用六○六对性病进行防治。1953~1954年,开展化验业务,开始做截肢、阑尾、疝气、子宫肌瘤摘除,横位难产、眼科割眼皮等手术。1955年,开始作剖腹产、肠梗阻手术。1959年,始行胸腹部透视。1965年,开展胸、四肢拍片检查,钡透全消化道。1968年,外科开展硬膜外麻醉胃次全切及胆囊、脾手术。1974年,开展心电图、B超检查,检验科开展肝功、肾功、钾、钠、钙、氯化物,胆固醇检验项目。1979年,医院制剂室开始生产生理盐水、糖盐、10%葡萄糖等大输液药品。1981年,检验科始行血脂、AFp电泳、HBSAg测定抗“○”、类风湿因子测定等项目。1985年后,建立B超室、胃镜室,使胃、肝、胆、脾、肾、子宫等许多疾病得到明确诊断。开展了脑外伤手术、尿道会阴术、甲状腺瘤摘除术、乳突根治、扁桃体摘除、鼻中隔矫正术、气管异物取出、白内障摘除、青光眼开窗、验光、牙髓填塞、胃肠造影、胆囊造影、牙拍片等项目。1989年后,医技科开展了脑血管造影、血液流变、超声心电图、激光冷冻、磁疗等新项目、新技术。妇产科开展了子宫下段剖腹产手术,内科新开了神经内科、心电示波监护,外科开了泌尿及病理性脾脏摘除手术。
地段医院可作上下腹部、胆囊、疝气、阑尾及骨科一般手术。
乡卫生院可治疗多发病、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地方病,开展计划生育、人流上环、取环手术和一般外伤清疮缝合手术。
四、中西医结合
建国后,遵照毛主席关于“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务人员,组织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的指示,本县医疗卫生工作推广普及西医西药,发掘、整理中医中药遗产,提倡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1949~1956年,全县城乡许多老中医由坐堂、居家或走乡串户行医,转入联合门诊。
1957年,陕西医学院举办为期1年的中医进修班,本县推荐171名中医人员参加学习,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他们经过实践锻炼,都能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诊治一般疾病。
1958年,在全县医务人员中,提倡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动员西医学习中医、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同时,县上经常组织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普及中医知识。1959年,宝鸡专区举办中西医结合治疗培训班,本县选派12名医务人员参加学习。1961~1962年,先后两期派出110余名医务人员到枸邑、长武举办的针灸、经络路线和宄山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学习班学习。1970年以后,县卫生部门多次举办西医学习中医进修班,一些中医也向西医学习心(脑)电图、X光机、生物化学、显微、超声等科学诊断技术和新的制剂方法。1975年,各医院都设有中医科,一般西医能用中药或针炙诊治疾病,青年中医都能借助各种仪器和西医手段诊断疾病,运用西药治病。在消灭甲状腺肿、脑炎、肝炎及传染病的过程中,中西医务人员合作普查治疗,疗效显著。县医院及部分地段医院已采用针刺麻醉进行外科手术,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脑炎、阑尾、肠梗阻等急腹症,治愈率在90%以上。内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等疾病,治愈率在95%以上。
为了挖掘发扬古彬医学遗产,1978年,召开了87名代表参加的老中医座谈会,除交流经验外,还开展了“求方献方”活动,共收集各种秘方、验方、单方3100个,审定后,一批药方在全县推广应用。老中医肖玉成尤以经络伤寒精通、素以滋阴补肾著称;曾在陕西中医座谈会上发表见解,受到中医界老前辈及卫生厅领导人的赞赏,他整理编著了《脉诀探讨》《伤寒论著》等医学著述。
1980年以后,在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学习、运用按摩疗法、中医接骨等技术,为患者祛除疾病。1985年成立的彬县中医医院,即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中心。地段医院、乡卫生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例占60%左右,治疗效果显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