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体育竞赛
民国时期,体育竞赛甚少,且规模较小。
建国后,体育事业发展较快,赛事较多,而且比赛规模大,城乡居民踊跃参加。
从1957年起,体育竞赛日益活跃。农村、机关、学校之间一般在“五一”、“国庆”等节日前后开展以篮球为主的体育竞赛活动。
1958年,举行中学生篮球、田径运动会,参加人数约400人。1959年3月,举行机关民兵团体运动会,参加人数210人。9月,举行国防体育运动会,参加人员100余人,比赛项目有无线电发报、射击、航模等。10月,又举行首届全民运动会,有34个代表队,400余名农民运动员参加,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田径等。1964年,举行第二届全民运动会,参加人数约500人,比赛项目有篮球、田径。同年又举行中学生排球运动会,参加人数240余人。1970年在北极、城关、新民、水口等4个公社举行了彬县第三届全民运动会,有46个代表队、46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项目有篮球、乒乓球、田径。1972年,举行中、小学生篮球、田径运动会,参加人数360人。1973年,举行农民篮球运动会,全县19个公社28个代表队、340名运动员参赛。1974年、1975、1980年,举行中学生田径逯动会,每次参加人数400人左右。1981年,仍举办了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同年,又举行县级单位广播体操比赛和全县乒乓球赛。1985年,举行第一届幼儿运动会,参加幼儿代表约100余人。1986年,举行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参加人数400余人。同年,又举行第二届幼儿动运会,参加幼儿代表80余人。1987年,举籽中学生篮球赛,参加的23个代表队中有5个女子代表队,参赛人数230人。1990年,举行中、小学篮球、田径运动会,设北极、新民、水口、城关等4个赛区,58个代表队参加,约620余人。
至1990年,全民运动会举行3届;老年门球赛5届;国防体育运动会举行1届;中、小学运动会举行11届;幼儿运动会两届;越野赛6届。举行职工竞赛活动37次,农民竞赛活动21次,学生竞赛活动78次,共计164届次。
第八节 人才培养
一、业体校人才培养
彬县业余体育运动学校(简称业体校),成立于1972年,由县体委、文教局联合创办,校址设在体育场。以男、女篮球、武术为主,采取在校学习与课余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学制长则6年、短则1年。至1979年停办时,共培养5期学员,约170人,全为中小学学生。
1985年,业体校恢复。增设排球和乒乓球课,设篮球、田径两个班,传统项目训练点5处,学员350人。培养对象仍是中、小学爱好体育的学生。训练以田径、篮球为重点,训练时间是集中与分教相结合,利用寒、暑假和星期天进行。校长1人,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2人。1985~1990年,业体校培养篮球扒员40人、田径队员230人。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30名,其中输送给省体育学院、省体育学校13人,输送给省、市体工队3人,输送给咸阳市体校、甘肃西峰市体校、乾县师范学校体育班等17人。5人担任中学体育教师。23人参加过市级运动会,10人参加过省级运动会,6人参加过国家级运动会。1985~1987年,城关小学、城关中学、彬县中学学生郝婷等6人12次参加国家级比赛,获皮滑艇四人单浆第四名、四人双浆第三名、徐州赛区标枪第七名的好成绩。
二、体育师资培训
建国后,由于体育教学的需求,全县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为了加强体育师资的培养,除选拔少数体育爱好者离职培训外,大部分利用寒暑假进行短期集中培训。1983、1986年,县文教局先后两期在彬县中学举办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班,推荐、选拔39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体育爱好者参加培训,时间半年。结业后分配到各中学和中心小学任教。1990年,全县有专职体育教师27名。
三、国家级裁判员运动员培训
建国后,本县陆续培养了一批国家级裁判员和运动员,除历年工作调动自然增减外,至1990年,全县共有国家3项二级裁判员12人,三级裁判员65人。
1958年,在中学生中开展“劳动卫国体育制”锻炼中,达到国家级三级运动员者5人。至1990年,全县有国家二级运动员13人,国家级三级运动员18人,国家少年级运动员235人。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