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武术
本县武术活动,明代以前无考。清道光十年(1830),马额乡高占奎(武林称“鹞子高三”)习拳于鲁桥城北峪口山清凉寺,拜该寺主持、少林派僧人园净长老为师,在陕西红拳的基础上自创了高家拳(亦称“三原门”),授徒传艺成为陕西拳术的一大流派。高家拳以身法优美、功夫扎实见长。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歌老会、红灯照、义和团到处张贴杀洋灭教名帖,群众起而响应,源于练武,强身御敌。
民国初期,本县民间武术活动较为盛行,城内西渠岸人刘志清收徒传艺,高占奎徒孙肖金城(高陵人)设武术馆传授红拳,武林中之优秀者多出自肖之门下,其中有成就的如向彭宗、曹继贤、李玉堂、刘世杰等。新兴(时称孙村)秦纯玺亦在家授徒。西阳、洪水、高渠、东里等地皆有拳师集徒习武。30年代,刘世杰、向彭宗等人门下习拳练武者不下百人。
本县武林以强体防身为宗旨,活动方式除在家收徒习武外,常在庙会,集市上摆场子表演。其中以刘世杰的徒手拳,向彭宗的长枪,王子龙的锁子石、滚堂鞭,王正兴的滚堂双刀,以及秦纯玺的九节鞭功力最好,各具特色。
30年代,县城内省三中、工业职业学校、民治中、小学都聘有武术教练,给学生传授武术,开始把武术列为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中。 建国后武术活动一度处于低潮。1953年,县文化馆曾组织百余名青少年,聘请曹继贤任教练,传授武术。1971年,咸阳地区在泾阳县举行武术比赛。此后,县习武者渐多。1973年,三原县业余体育学校开设武术班,县城内部分小学开始开展武术活动。1974年,鲁桥、新庄一带十余名农村青年组织了一支武术队在全省范围内活动,表演拳术、械术、气功。
六七十年代,中山街小学聘请崔应斌怔体育教师兼武术教练,促进了本县武术运动的发展、普及和提高。1983年他被国家体委授予优秀武术教练员称号。三原业余体育学校设武术教练,开设武术班,坚持常年业余训练,寒暑假集中训练,学员常有30~50人之多。1981年,高家拳第四代传人向寅才担任县武术队教练,收徒传艺。此后县武术队参加全国、省、市级比赛,均获较好名次;其中贺娥获1988年全国农运会武术表演优秀奖。1990年,三原武术馆成立,向寅才任首届馆长。
武术中的摔跤,早期在民间系青少年的一种游戏活动,俗称扳跟斗。此种活动由二人比赛,其规则除不许拳打脚踢外,别无什么限制,倒地为败,围观者即为胜者喝彩。1945年,回民曹国福由河南开封迁来本县,始开展正规的摔跤活动。曹曾在北京一带投名师学习摔跤,在开封一带颇有名气,来本县后,好摔跤者慕名拜师学艺,尤以建国后为多,先后随曹学摔跤者不下百余人。1958年,曹国福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全运会,获摔跤比赛第一名,被省体委聘为教练。1970年,曹国福下放农村,以后身体多病再未收徒。
第二节 农村体育
清代和民国时期,逢年过节,群众自发地耍社火,舞龙灯,开展一些传统性的体育活动,个别地区利用冬季农闲进行武术训练,以强身防盗。建国后,农村才逐渐开始和发展正规体育活动。
1954年,一批复转军人和回乡知识青年开始在农村开展以篮球为主要项目的体育活动。当时,全县各乡(镇)都有2至3个自发组织的篮球队。有的利用附近学校操场,有的自筹资金在麦场栽起篮球杆。逢农闲或节日,村与村、乡与乡进行友谊赛。1958年公社化后,全县各生产大队大多建起农村俱乐部,每个俱乐部都开展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一般以大队为单位组成篮球队。1968年开始,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推动了本县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1970年,省体委以高渠公社申家大队为试点单位,推动农村体育工作。西安业余体校少年篮球队7名队员下放到徐木公社社教大队插队落户后,以这些队员为基础,徐木公社体育运动成为全县农村开展得最为活跃的地方。1973年1月26日至27日,全县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在徐木公社召开。同年11月初,陕西省农村体育工作现场会在本县召开。会议期间,专程到徐木公社社教大队参观农村体育开展情况,观看了农民篮、排球,射击,拔河比赛,农村民兵拳术表演和老年广播体操表演。1973年10月至1974年1月。西安体育学院54名学生组成小分队到本县深入安乐、陂西、独李、新庄、大程等公社,协助当地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大大推动了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70年代,县体委除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运动会外,还经常组织省、地(市)、县各级篮球队到农村各地巡回表演。从1973年开始,先后在申家大队、社教大队、大程大队、陂西大队、南李大队、新兴大队、鲁五大队、吴村盖大队建起灯光球场。至1975年,全县各个公社都组织有篮球队,徐木、大程、渠岸、陂西、安乐、鲁桥、城关、新庄、高渠等九个公社还组织起女子篮球队。从1974年到1980年,各公社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农民运动会。
从1958年开始,本县召开的全民运动会每届都有农民代表队参加,各项成绩逐年提高。
1980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农村体育活动开始低落,原有的篮球队大部分解体,已建立起来的8个灯光球场除新兴乡尚存外,其他均已拆除。至1990年,全县农村有固定球场12个。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