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体育活动最早起源于民间。群众所喜爱的运动如棋类、摔跤、踢毽子、荡秋千、打毛线球、打拳以及舞龙灯、耍狮子、玩社火等,都与喜庆丰收、欢度节日相关,是群众习武健身、活跃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起,源出于学校教育。清光绪年间,县高等小学堂和宏道大学堂均设体操课。民国12年(1923),《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公布后,改体操课为体育课,增设田径、球类、机械体操等教学内容。由于田径、球类对抗性强,加之渭北中学(后为三原中学)、工职学校和当地驻军都有一定水准,所以现代体育项目一经传入,便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和参与者。此后单项竞赛、对抗赛经常举行,使本县成为民国时期渭北最具田径、球类实力的县份。1924年,渭北中学篮球队代表陕西省参加华北运动会,抗战时期本县多次在省十区运动会上摘取桂冠。但当时现代体育项目的活动,大多集中于县城和乡村个别中、小学所在地。广大农村因设备昂贵、场地缺乏而未能开展。
建国后,县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每年增拨专款购置运动器材,兴建运动场地,组织各种运动会,使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各级学校体育课得到加强,教学设备、锻炼器材不断更新;劳卫制、体育达标制的相继实施,不但使学生体质普遍提高,而且还组建各种竞赛队伍,参加省、市、县级运动会,取得一些好的成绩,并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引人注目的是女运动队多取得好成绩、好名次,一直保持着优势。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娱乐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加之一批复员军人、返乡青年的带动,农村体育有了充分发展。50年代后期,各大队均组建有篮球队,随后有9个公社组建了女子篮球队。结合民兵训练,手榴弹、射击、拔河、游泳、自行车、越野跑等现代体育项目也普遍开展。1970年省体委在高渠公社申家大队进行农村体育工作试点。1973年11月,陕西省农村体育工作现场会在本县召开,各县代表参观了徐木公社社教大队农村体育开展情况。70年代,县体委经常联系省、地(市)、县级篮球队到农村巡回表演;协助申家、新兴等8个大队建立了灯光球场。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逐步提高了农民运动水平。1958年至1984年,全县共举行四届农民运动会,大部分成绩接近县最高纪录,其中手榴弹破县纪录,获省农运会第二名;民兵男、女篮球队,曾经连续战胜本县及邻县冠军队,名震一时。
60年代起,一批部、省、市厂矿及驻县单位先后建成,职工体育也随之壮大发展。其中红原锻铸厂、二炮学院、西北医疗设备厂、省医疗器械厂、陕柴厂、铁建处、汽标厂等,体育设施较为完善,各类体育项目均有水平较高的代表队,经常参与本县举行的职工运动会。此外,县内各机关、单位也因地制宜,开展三小球、棋类、信鸽、趣味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1964年至1988年,本县每年举行一次职工运动会,参赛单位由10多个增至20多个。
80年代以后,本县中老年体育协会成立。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中老年体育工作规定,组织中老年人参加适合自身的、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现在,县中老体协正式会员130余人,联系群众500多人,已举办过十几次老年体育活动。
为贯彻从小抓起、从基层抓起的方针,本县十分重视对少儿运动队伍的培养。县设有少年宫,定期开办业余体校,培养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射击、航模等运动苗子。40年来,先后受过业余体育训练的有1078人,为国家运动队、省运动队输送了40余名优秀运动员,送入高等、中等体育院校的学生有1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