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药品生产
解放后,为满足防治大骨节、克山病等地方病的需要,1969年始,兴办县制药厂,生产“卤干散”(又名“群英散”),有粉剂、片剂、蜜丸、注射液,内供外销。
1970—1976年,县制药厂以生产防治地方病药为主,先后建起片剂、针剂、庆大霉素、综合四个生产车间,生产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物,平均每年增产7个新药品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药品产值、产量、利润同步增长。1989年产品有97种(内有原料药4种),其中口服药有:抗菌素类12种,解热镇痛类9种,维生素类9种,抗结核药2种,驱虫药2种,呼吸系统药4种,激素类3种,心血管药8种,抗肿瘤药4种,其它用药25种;注射药有:维生素类药4种,激素类药1种,麻醉药1种,营养药1种,抗菌素类药4种,解热镇痛类药6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第二节 药品经营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旧县城有“大德堂”、“福茂堂”中药铺。民国三十三年(1943),有“德厚堂”、“大盛堂”中药铺.
民国初到1949年,监军镇有“文生祥”、“仁义堂”、“乾益恒”、“庆泰恒”、“信义诚”;常宁镇有“复兴堂”、“永茂长”;店头镇有“华泰裕”、“昌宽荣”;仪井镇有“万德隆”、“集玉成”中药铺。这些中药铺多自西安“通顺德”药店进货,也收购地产药材,制造膏、丹、丸、散。有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补中益气丸、冰硼散、退云散、红升丹、白降丹等。“文生祥”的扇风散治疗烧伤,疗效甚著.
乡村有家庭药铺,如五龙头的“德泰堂”、东张村的“光明堂”、马究村的“三义堂”、车村的“自立堂”等。
1955年,成立药材经理部,经营中西药和医疗器械,隶属县供销合作社。1965年交百货公司经营。
1984年5月前,制药厂产品全部由国家统一包销,咸阳医药公司收购,调往省内外。1984年6月始,由企业自行销售,批发、另售给国营、集体、个体药商及用药单位。
1983年起,由省内扩至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900多个县、市医药公司,医疗、保健单位。执行出厂价格,专车送往省内,甘肃、四川、青海、宁夏等地销售。与东北、华北、华东等地、签定合同,按期供货。畜禽生长促进剂——喹乙醇,在广东、广西、浙江一带颇爱欢迎,邮函销购。
1984年7月,加入陕西省、西安市医药贸易中心联营。在西安、咸阳、大荔、彬县及甘肃省海源、西峰镇、四川省广元县设立药品销售点,月销售金额5——20万元,占全厂月销售额39.4%。
自销额,1970年为148万元,1978年468万元,1984年达1,262万元。
1983年在县城举办看样订货会,各地20多家客户,订购50余万元;1984年在四川省举办展销会,有十余县经销使用单位参加,成交额90多万元。
第三节 药品检验
药品检验是对药品供应、生产实行监督,加强药品管理,制定标准规格,审批、鉴定药品质量,确定淘汰疗效不确、付作用大、过期失效和伪劣药品。
为对药品实行有效监督,1979年成立了药品检验所。有职工4人。主要设备有:电冰箱、干燥箱、分光光度计、800型高速离心机各1台,救护车1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