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地方病主要有大骨节病、克山病、甲状腺肿病。
大骨节病以关节疼痛、增粗、畸形为特征;克山病以心肌损伤、心功能衰竭为主;地方性甲状腺肿表现为粗脖子,严重病人甲状腺肿大似瓜葫芦一样悬挂在病人颈部,群众称作“瘿瓜瓜”。
第一节 大骨节病
(一)分布:
大骨节病又称柳拐子,至今病因不明,患者轻则关节疼痛、活动不灵,重则身矮肢短,肘弯胯翻,腿肚无肉,短指(趾)畸形,走路呈“鸭步态”,严重患者终生残废。妇女患严重大骨节病,造成骨盆畸形,难产或母子双亡。病区流传着“柳拐病,害死人,缺儿少女断了根”。
大骨节病分布于全县17个乡(镇),254个村庄。重病村主要集中页梁一带。
(二)防治:
1958年始,政府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病区防治。
①服亚硒酸钠:
1977—1978年,首次在御驾宫乡的营里和固室两个村,对141名儿童服用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观察半年后,服硒组干骺端病人X线好转率为54.5%,没有恶化和新发。对照组好转率为25.9%,恶化率为29.6%,有5例新发病人。
1979—1980年,在川弯、凌丰、西韩三个村观察166名儿童,服硒组干骺端病变好转率为75%,恶化率为2.8%,无新发病人。对照组好转仅9%,恶化率为25%,有1例新发病人。
1979—1981年,在渠子乡洛安观察196人,投药一年,服硒组有效率为49.1%,恶化率为10.9%,无新发病人。对照组好转率为37.8%,恶化率为28.9%,新发病人1例。
1980年元月至1981年6月,在永平乡的坚固、裕丰、五丰、李家原,平遥乡的关要,底角沟乡的底角沟、碾子沟、苏星,永太乡的保家沟九个村推行了硒防治大骨节病效果观察。服硒组:干骺端病变好转率为81.9%,无恶化和新发病人;对照组:好转率为39.6%,恶化率为18%,无新发病人。
以上四次实验的共同特点是:服硒组干骺端病变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1981年10月起,在重病区的永平乡,用六万分之一亚硒酸钠食盐作全民预防大骨节病效果观察,硒盐组和对照组各两年半的观察结果:硒盐组和对照组各年龄组在1981—1984各年份和群体病情各项指标(X线阳性率、干骺端阳性率、病情活跃指数、病情严重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为1/3至1/2。病情下降的另一特点是:硒盐组下降的幅度比对照组大,小年龄组比大年龄组大,干骺端阳性率及活跃指数比X线阳性率及严重指数大。新发病人大大减少,健康儿童比例增加,病情向消退转化。
1983年5月始,在店头、仪井、永平、渠子、永太、上邑、窦家、马坊、郭村、平遥、底角沟11个乡镇,推广全民食用六万分之一硒盐,开展大面积防治大骨节病工作,重点观察永平乡的坚固、裕丰、前进、北门、杨家山、平遥乡的关要,底角沟乡的底角沟,永太乡的邵村、芦庄、保家沟、郭村乡的马究、太村、余家庄、渠子乡的洛安、八寨、去坊、槐山、马家山、韩苟,共六个乡的20个点,并以渡马乡为重点的21个村作对照点。硒盐组观察1079人,对照组观察1160人。服硒盐一年后,两组的群体病情,1984年比1983年都有所下降,干骺端病变好转率硒盐组比对照组高;恶化率和新发率,硒盐组比对照组低,硒盐组发硒测定结果平均值为262—333个PPb,对照组发硒也逐渐上升、上升到186个PPb。
②综合防治:
1978年始,在养马庄采取“服硒”、“吃杂、改水、讲卫生”综合防治措施,减少玉米、高梁在病区口粮中的比例,增加了小麦、7谷子、豆类、苜蓿、蔬菜的比例;改善居住条件,把饮用土井水改为深机井水。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卫生防疫工作。经六、七年的综合防治,养马庄病情逐渐减轻,儿童X线检出率由70.3%下降到23.81%,干骺端病变检出率由59.3%下降到38.1%,从1982年开始到1984年,没有一例新发病人。一些老病人病情也有所减轻,原来双手柱拐杖,生活不能自理已达十二年的吴忠信,已丢掉双拐,自理生活,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
③改水试验:
底角沟乡的许许沟,1960年始,改饮用沟泉水为深机井水,到1989年,青少年儿童中无一个人患大骨节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