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
民国末期,全县主要的中医人员有12人,行业方式有定点自由开业,“坐堂行医”、兼营药业、游街串乡流动行业。
解放后,1951年3月,成立永寿县中医协会,组织中医人员加入联合诊所,中医人员开始走集体化道路。至1955年,中医人员发展到33人,其中19名中医、中药职工转为国家工作人员。1958年,县医院建立中医科、中药配方部;同年,在中医界开展“献方”活动,征集秘、验、单方946张,整理出版了《永寿县中医验方专辑》。1960年后,乡镇医院陆续建立了中医门诊室和中药房。全县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至1989年,全县有中医、中药人员138人,其中11名参加过陕西省中医学院进修。并通过函授、短训等方式,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知识。1986年,成立了永寿县中医医院。
第二节 西医
民国末期,全县有西医人员13人,在县城街道经营“青年诊疗所”、“荣济诊疗所”治病售药。
解放后,西医队伍和医疗机构不断壮大和增多,县、乡镇所属医院的西医临床科室,大都因地制宜地开齐,手术、化验、放射、病理等各种必备诊断治疗器械设备,初步配套。
内科,诊治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1977年,设超声波室、心电图检查室,诊治心血管病。
1981年始,开展永寿地区低血压状态观察,快速治疗低血压溶量性休克观察,腮脑临床观察等项目。
外科,1954年,进行第1例剖腹产和疝气手术。1975年,试行针刺麻醉手术成功。同年,施行脾切除、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腱移植,胫骨折切开复位手术。1976年,开始胃大部切除、肝破裂修补、颅外伤性血肿开颅探查、脊椎结核病灶清除、胆囊、肠切除、肠吻合、肠梗阻手术。1979年,开展膝盖关节结核病灶清除、大面积烧伤鸡皮移植、甲状腺摘除、三关节融合、各种骨折内固定、阑尾炎摘除等手术。
五官科,1970年设。能作乳突根治、上颌窦根治、扁桃体摘除、鼻息肉摘除、青光眼剥割、眼球摘除、内翻倒腱矫正、翼状
肉、麦粒肿、霞粒肿切除等手术和一般耳、鼻、喉、眼、牙病的诊治。
妇科,1952年设。起初只能诊治妇科常见病,进行新法接生,后逐渐能作子宫切除、剖腹产、宫外孕、肿瘤切除、盆腔扫荡、女性结扎、人工流产、扩宫、妊娠中毒、放置节育环、男性结扎、粘堵、尿瘘修补等手术和常见妇女病的治疗。
放射科,1959年设。透视、拍片、胃肠、胆囊钡剂灌肠、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检验科,1954年设。能开展肝功、钾、钠、钙、氯化物、胰淀粉酶、胆固醇、精液、脑脊液、胸腹水、肿瘤细胞涂片,二氧化碳结合力NPN、NP2酚红排泄试验、KT布氏病试验及常规化验。
药剂科,1978年设。有专职技术员,生产常用的大液体。种类有10%、5%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碳酸氢钠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浓盐碳酸氢钠注射液,滴眼剂,酊剂、合剂。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1955年10月,召开了永寿县第一届中医代表会议,宣传了国家对中医的政策。1956年6月,开始组织卫生院、所西医,学习中医知识。邀请监军镇中医生张子箴、严慎生作中医学术报告,有30余人参加听讲。先后有38名西医分别在地区卫校、陕西中医学院进修。一些西医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普遍掌握了中医辩证论治的特点,应用于临床。
至1989年,全县西医学习中医一年以上的有31人,其中定为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的1人。中医不断学习西医基础理论,临床应用,互相渗透,取长补短。仪井地段医院在抢救22例小儿中毒性痢疾时,除采用冬眠灵疗法、洛贝林疗法、阿托品疗法及使用抗生素类药外,结合运用中草药,对感湿热而致的服用白头翁加味、浓茶加红糖;对虚寒所致的服用芍药汤加味,米壳加焦三仙,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