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争相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和政治主张,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如《商君书》、《吕氏春秋》等均在当时的咸阳成书。秦人“击瓮叩釜,弹筝搏髀(bì,人的大腿)而歌呼呜”(《史记·李斯传》),这就是秦声。秦声经历代发展演变,形成腔调昂扬的秦腔,远播西北五省、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小篆“书同文”,小篆字体古朴秀逸,不仅统一了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开创了书法的先河。秦都咸阳宫廷里的杂技,名目繁多(包括武术、滑稽表演、音乐、舞蹈、演唱等),演技成熟,汉时称为“百戏”。现在,逢年过节,城乡内外,到处可见由“百戏”形成的千姿百态的高跷、芯子、竹马、龙灯等社火活动,在雄壮的鼓乐引导下,竞放异彩。由汉啁戏发展成的弦板腔,流传渭北农村。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清新贴切,诗意盎然,至今诵不绝口。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聪明智慧的渭城人,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文学创作、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作者。如散文家毛琦、书画家成中艾、女作曲家原作哲、女书法家程岭梅等。特别是五十年代蜚声海内外的周陵乡陵照村的“五一俱乐部”,成为农民业余文化的一面旗帜。他们在不同岗位上,为渭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