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剧团及主要演员
据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记载:“元代知音善歌之士三十六人,其中咸阳卢纲为著名净角艺人,开口声如神虎之啸,雄而且壮,为当时之杰。”清代有白双儿,隶名锦绣班,长于靠甲纱帽戏,以《秦琼表功》为最工。
民国时期,咸阳有9个专业剧团。
益民社
民国18年(1927),关中大旱,年馑严重。这时,城北介村有个爱唱秦腔乱弹的赶车把式郑四(名益斋,排行第四,人称郑四),眼看着自己赶车拉运货物的生意无人问津,为了谋生计,与长安县稻地姜村中医大夫高仲仁以及杨嘉绪三人创办“益民社”。演职人员30多名。请教练数人,在咸阳东江渡村排练学生。经过半年多准备,首先在长安一些村镇演出,接着在蓝田、咸阳城乡演出,又进西安城。后来长期活跃在西北五省(区),四进西安,又闯河南,盛极一时,为当时陕、甘地区较有名望的剧社之一,为秦腔古老艺术的继承、发展作出了贡献。民国37年(1948),因郑四病故而解散。
益民社演出的拿手戏有《五典坡》、《三滴血》、《白蛇传》、《蝴蝶杯》、《三回头》、《烙碗计》、《放饭》等20多本(出)。20年间,培养学生5科,共150多名。先后涌现出刘玉华、何玉华、赵定国、王益民、肖若兰(女)、王玉芳(女)、梁秋芳(女)等数十名蜚声艺坛的演员,成为秦腔艺术的骨干力量。肖若兰(女)现在是西安易俗社的国家一级演员。
民意社
南郑县人李茂林,幼年随父来咸阳经商,随后同郑四创办益民社多年后,于民国24年(1935),在陕西省国民军头目张凤翙、张云山支持下,在城内北极宫创办以汉二簧为主兼秦腔的“民意社”,并聘请“鸣学社”的山鸣岐为教练,招收学生30多名,又聘请人称“活诸葛”、女客串张秋兰等著名演员多名,在咸阳城乡及附近县城演出一年多,收入甚佳,颇获好评。后因时局动荡,一再停演,损失惨重,负债累累,于民国26年(1937)解散。
民意社除演出汉剧传统剧目《空城计》、《天水关》、《张松献川》等10多本(出)外,为争取观众,又演出《八件衣》、《大拜寿》、《烙碗计》等10多本(出)秦腔传统剧目。三年间,培养学生一科。著名的秦腔须生西安三意社的曹集中和眉县剧团的王集荣过去都是民意社的学生。
光武剧团
是国民党38师办的一个秦腔专业剧团。民国35年(1946),在咸阳演出并定居。民国38年(1949)夏初,随军离开咸阳。
战胜剧团
是国民党36师直属文艺团体。民国34年(1945)夏,在彬县将原48旅京剧团部分演员并于新七军京剧团,命名为“战胜剧团”,并一直随36师演出。民国36年(1949)2月来咸阳,在36师留守处一里民局戏楼(今咸阳市人民剧团团部)排练演出。民国38年(1949)春,随军迁往四川成都,现为成都市京剧团。
咸阳专区文艺工作团
1949年8月,组建咸阳文艺班,开始排练剧目。11月,正式成立“咸阳专区文艺工作团。”1952年8月,将三原县明正社并入该团,为该团秦剧队。演职人员130多名。同年11月,随着咸阳专署的撤销而停办,部分人员调省文工团,部分人员由专署安排。
专区文工团配合当时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曾演出秦腔、眉户、歌剧、话剧等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计有《刘胡兰》、《白毛女》、《大家喜欢》、《保卫好光景》、《一贯害人道》等20多本(出)。主要演员有段林菊、王炎、孟玉芳、黄国强等20多名。
咸阳市人民剧团
前身是高陵县的“化民社”秦腔剧社。1949年8月,改为“高陵县剧团”。同年12月,由三原专署接管。1950年5月,三原专署撤销,归咸阳专署领导,该团亦直属咸阳专署,遂改为“咸阳专区人民剧团”。1952年下半年,咸阳专署撤销,归属省文教厅,后属省文化局领导,改为“陕西省人民剧团”,长驻咸阳。1957年归属咸阳市领导,并改今名。人民剧团演出剧目主要有《五典坡》、《秦香莲》、《游西湖》、《打虎计》、《金麟计》、《屈原》、《党的女儿》、《红娘子》、《逼上梁山》、《大家喜欢》、《天河配》、《法门寺》、《花木兰》等,并且以自己创作的《丰乐园》、《赵梦桃》等秦腔剧目先后参加省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受到好评。主要演员有国家一级著名演员郭明霞(女)、国家二级演员殷守中、刘秉国、王麦兰(女)等。有二级导演谭增成,二级编剧屈志臣,二级制景师梁雅山。
咸阳市大众剧团
前身为“义兴社”。民国37年(1948),益民社解散后,部分演职人员于次年3月重聚东明街城隍庙剧场,又正式演出,并取名为“义兴社”。该社继续演至1951年11月,改名为“咸阳县大众剧团”,为集体所有。1958年2月改为地方国营,1959年1月,改为“咸阳市大众剧团”。1961年1月,该团上交省文化局直属,改为“陕西省大众剧团”。同年10月,又将该团交回咸阳市领导,又改用今名。1964年,该团以自己创作的剧目《第一个浪头》参加省二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受到好评。大众剧团演出剧目主要有《邵巧云》、《陆文龙》、《麻疯女》、《囊哉》、《周仁回府》、《谢瑶环》、《三滴血》、《穷人恨》、《小二黑结婚》、《双锦衣》、《雷锋》、《和平使者》、《八一风暴》等。现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国家一级演员马友仙(女)、任哲中50年代和60年代初也曾是该团的主要演员。有国家二级演员王义民、二级制景师左国栋。
咸阳市豫剧团
豫剧团在建国前,是以王宏瑞为首的流散艺人组成的戏班,常在西安附近各县演出。1952年2月,在咸阳演出,遂被咸阳专署文教科接收,名为“咸阳专区新豫剧团”。为集体所有制。年底,专署撤销,变为市属,并改名“咸阳市豫剧团”。1958年,改为地方国营。该团长涉华北、中原、西北、西南铁路沿线及交通方便的市、县演出,远至新疆乌鲁木齐、石河子、颇受好评。该团演出主要剧目有《杨八姐盗刀》、《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红楼梦》、《封神榜》、《朝阳沟》、《李双双》、《二巧离婚》、《红霞万朵》等。有国家二级演员张香芙(女)、梁凤彩(女)、潘景仙(女)、关山峰、李志芳。有二级编剧刘凤洲,二级导演关山峰。
区文化馆秦腔剧团
组建于1983年春,隶属文化馆。集体性质。演职人员40多名。8年来,全团人员克服种种困难,长期深入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区为群众演出,很受欢迎。共演出1500多场次,剧目30多本(出),并以传统剧为主。
本区共有陕西省剧协会员21名:郭明霞(女)、王麦兰(女)、刘菊芳(女)、殷守中、刘秉国、朱桂珍(女)、杨安民、舒曼莉、李宏儒、马金仙(女)、左国栋、张香芙(女)、毛云霄、刘凤洲、张德荣、赵西文、王宏瑞、梁凤彩(女)、关山峰、王凤兰(女)、王秀亭(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