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尹家村、古渡乡铁江咀等地的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说明当时本境已有比较发达的原始文化。古代各种铜、铁器的发现,反映商、周、战国时期发达的古文化。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都咸阳。汉、唐,本境一直是京畿之地,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故素以“文化名城”享誉中外。
解放前,咸阳的文化名人、民间艺人,因经济困窘,文化、艺术事业难于发展,一些为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后继无人,濒于灭绝。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只能寓于庙会、传统节日和零散的民间班社活动之中。民国初期,县城虽有了公共图书馆,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流于自发状态,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事业日渐繁荣。艺术活动十分活跃,文化机构、艺术社团相继建立,专业和业余文化工作者在文学、戏剧、曲艺、音乐、美术、摄影等方面的创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化大革命”期间,“语录歌”、“样板戏”独霸舞台,使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干扰。1976年以后,文学、美术、音乐、图书、戏剧以及电影的发行和放映,不论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新闻、广播、电视、录像等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解放前,咸阳没有文物管理机构。1954年,原咸阳市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1961年,双照乡白良村“贫农住宅”、“地主庄园博物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1979年,重新成立咸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地址设在博物馆内,工作人员3名,辖今秦都、渭城两区。1985年成立秦都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地址在凤凰台,工作人员5名,辖区依旧。1987年,原秦都区分为秦都、渭城两区。原秦都区文管会更名为渭城区文管会。1989年,秦都区另行成立秦都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年,成立平陵文管所。
自1987年以来,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依靠社会力量创建了“层次多,覆盖面广”的文物保护网,秦都区成为全省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