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众性卫生活动
自古以来,咸阳群众就有春节前夕除尘扫屋,端午节薰烟除蚊的传统习惯。
建国后,各级政府发动群众开展经常性的卫生清洁活动。1951年,卫生防疫委员会制定了《公共卫生暂行实施细则》。1952年,抗美援朝期间,全县人民在“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细菌战”的号召下,把开展卫生防疫活动当成一种爱国行动,坚持不懈,努力做好。并把各级“卫生防疫委员会”更名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各级党政领导人兼任,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办理日常工作。50年代,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城乡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60年代,开展以“两管五改”(管粪、水;改厕所、畜圈、水井、炉灶、环境)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70年,开展了以“四管六灭”(管水、食品、农药、粪便;灭鼠、蚊、蝇、臭虫、跳蚤、虱子)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1982年开始,结合“五讲四美”(讲文明、礼貌、卫生、秩序、道德;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开展以治理“脏、乱”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净化、绿化、美化为内容,以“洁、齐、美”为目标,动员城乡干部、职工、居民群众,根治污水,禁止街道养鸡鸭等。1986年,在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中,重点抓了市容卫生、饮食卫生、灭鼠除害。鼠密度由60%夹次,下降到1.6%夹次。1986年底,省上组织11个城市,来咸阳检查,原秦都区与咸阳市曾获并列第一的好成绩。
1987年秦都区分设渭城区后,区内及时调整了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班子。1987年8月建立了机关干部参加市容管理执勤日制度。1987—1990年集中力量,深入开展了以综合治理为主要措施的群众性灭鼠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巩固扩大了灭鼠成果。1989年5月27至6月2日,咸阳市爱卫会对本区灭鼠工作进行鉴定验收,授予“灭鼠先进城区”的光荣称号。1990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检查验收决定,咸阳市为“卫生城市”(包括秦都、渭城)。
二、环境卫生
饮用水卫生解放前,城区内居民吃土井水及渭河水,以渭河水为主。塬上饮用水更为困难,全靠人力深井汲取。建国后,城区打手压机井,改吃河水为吃井水,水井消毒、加盖,改善了水的卫生条件。
1958年,筹建自来水厂,1963年建成供水。到1990年有水井27眼,全为地下水,经过消毒处理。最高日供水量7.1万立方米,供水管道68.61公里。吃水人约23万人。另外,各大企事业单位还有89眼自备水井,吃水人约3万人。饮用自来水总人数为26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54.69%。
50年代,农村开展打机井,到60、70年代普遍打机井,农民吃水逐步由吃土井水改为吃机井水。1984年,农村共有4855眼井,其中深机井355眼,饮用水约13万多人,占总人数的26.83%;打水井187眼,吃水约1.5万多人,占农村总人数的2.99%;手压机井4275眼,吃水人约7万多人,占14.66%;土井38眼,吃水人约4000多人,占0.8%。
1982年,对全市区饮用水井,抽样检验,共采样60眼井,其中合格与基本合格的21眼,占35%;不合格的38眼,占63.3%。主要是卫生指标超标,占89.41%,其次是氟含量超标,占78.94%。1984年到1986年,在农村选了10眼井,进行长期监测,共监测3年6次,有5眼井不合格,主要是氟超标。
1988年到1990年,对自备水源采样监测82眼井,有14眼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7.07%,其中氟超标者13眼,占不合格的92.85%。
从以上水井水质检验结果看,土井测21眼,其中20眼不合格,不合格率为95424%。浅水井测20眼,14眼不合格,不合格率为70%。深机井4眼,不合格1眼,占25%。手压机井测14眼,不合格3眼,占21.4%。
上述说明本区水含氟量较高,不合格的井类主要是土井和浅机井。为了消灭氟病,有计划打井改水,目前本辖区内,中氟区沣西乡田家堡、段村,古渡乡南安村已完成水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