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剧院
西关影剧院 始建于1945年,由西关几个农民在李鹏举院旁(即现址)搭棚,逢年过节演出自乐,群众戏称“雨来散戏园子”。1949年转让给晋籍商人王唤章组建“新民秦剧社”,直至解放。1954年,因棚倒塌,负债累累,难以为继。1956年,市文化企业公司征地改建,1957年3月竣工,正式命名为公私合营“西安市西关剧场”,占地6.8亩。1960年剧场由市交阿房区管理,是年为解决西关露天电影放映站逢雨受阻,经阿房区政府同意,剧场增设电影放映业务。1962年剧场由市文化局上收,时隶市电影公司。1966年,私人股份支付定息期满,转为国营。1968年改为“红旗剧场”,1969年剧场下放莲湖区,时隶区文化科(局)。1976年,市电影公司利用原西关露天电影放映站进行基建,市文化局将该站设备和部分业务人员调拨给剧场。1980年更名为“西关影剧院”。至1993年,剧场先后经过7次修缮、改建和增建,尤其改革开放后,为适应观众需求,在原开展影剧业务的基础上,增设舞厅、镭射厅、录像厅以及临街商业门点和招待所等多种经营。30多年间,影剧院先后接待国家、省、市、县级表演团体130余家,其中有中国广播艺术团、上海滑稽剧团、河南省歌舞剧院、郑州豫剧团、洛阳豫剧团、武汉杂技团、大连艺术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影演员剧团、西安话剧院、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西安儿童艺术剧院等大型剧团和许多著名演员表演,演出6000多场,观众达500万人次。1984年5月,剧场首家放映《霍元甲》等录像,观众盈门,水泄不通,轰动古城。适应改革开放,剧院经历了由靠吃国家事业费的剧场到自收自支,由单一剧场到集戏剧、电影、录像、舞厅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影剧院的转变,多次受到市、区奖励,1992年省文化厅、人事厅授予“陕西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西安人民剧院 位于北大街59号。建于1954年,占地8713平方米,建设形式采用中西合璧。观众席设软座椅1478个,楼座为阶梯式座位,台前设容纳80多人乐池,近40年,接待国家和外省、市各种演出团体80多个,是西北地区规模较大颇有影响的文化娱乐场所。
五四剧院 位于北大街352号。1954年5月4日由一些工商业者首次召开筹建会议,集资修建该院而取名。于1955年竣工开业,特请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题写院名。38年来,先后接待国内外著名文艺团体500团次,艺术家有尚小云、荀慧生、周信芳、张君秋、李万春、赵燕侠、俞振飞、常香玉、侯宝林、夏菊花、陈强等来院演出。
群众电影院 位于西大街377号。1953年由工商业者赵继纯带头发动永昌隆、义兴裕、瑞丰祥等商号投资兴建,占地2500平方米,1955年建成开业。赵曾任经理,1956年对影院实行公私合营,1993年更名“群星影都”。近40年来放映大量影片,丰富了城内西北隅群众的文化生活。
和平电影院 位于北大街169号。1955年建成开业。建筑面积2136平方米,1958年改造为全市首家宽银幕电影院。1964年改为全市首家立体声宽银幕电影院。1986年又改为全市首家立体电影院。1989年被评为陕西省首家放映先进集体,经理李顺境荣获“全国十佳影院经理”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省首家特级电影院。
古都大剧院 位于莲湖路48号。1990年建成开业,属古都新世界大酒店剧院,总面积5798平方米,由著名剧作家曹禺题写院名,观众座椅、舞台装置、音响灯光等设备豪华,是当前西安市现代化剧院之一,多为重要聚会和重大演出服务。
实验剧场 位于西大街344号。建于1955年,该剧场其主要任务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所属秦腔团、华剧团、眉碗团、同州梆子团、青年实验剧团的专用剧场,除专用外,同时接待外团售票演出。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位于西大街146号,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属全国最早的图书馆之一。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40人,大专文化程度占40%,中、高级职称94人。馆藏书刊240万册,其中中文线装古籍善本近40万册,宋、元刻《碛砂藏》全书6362卷,馆藏5594卷,收藏量居全国首位。明版《楚辞集》、《襄阳郡志》等书属全国罕见珍本或孤本,其中《海刚峰集》,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刻本。全国地方志书1500余种,其中西北五省(区)地方志书800多部。又是联合国高等教育资料在我国收藏单位之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