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教育
解放初期,普遍开展扫盲识字教育,大办冬学、夜校和速成识字班。区、乡成立扫盲委员会,有区级工作人员13人,各乡扫盲专干一般为2人。群众学习积极性很高,出现婆媳、父子、姑嫂、夫妻争先报名、同堂学习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农民在政治上翻身后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的心愿。1954年,全区共设100个教学点,有110个班、3209名农民参加学习。1956年,农民业校在贯彻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原则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1957年,全区有业校213处,应入学的文盲、半文盲共16696人,实际参加学习的13120人,占应入学总人数的78.6%。是年,全区扫除青壮年文盲达80%以上。1958年,未央区制定扫除农民文盲跃进计划,自编《未央区农民识字课本》,召开突击扫除文盲动员会,小学生在村旁路口锼识字监督岗,促进了扫盲教育的开展。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处于低谷。1963~1965年,开始呈现新局面,全区106个大队办起业余学校110所,5224人参加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处于停滞状态,以后又被各种学习班、政治夜校和“五七”大学所取代。
1978年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成立区级工农教育领导机构,区、社两级都配有专干。1980~1983年,全区7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8所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相继成立,学员达9216人次。全区有7名成人教育专干和72名兼职教师。
1984年,农民教育已由单一的文化课学习向科学技术知识学习方面转化。结合“星火”、“燎原”、“丰收”计划的实施,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推广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万余人次。1985年成立未央区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培训中心。1986年12月,经市人民政府验收,为未央区颁发了“基本无文盲区”合格证书。1987年,开展创建合格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工作。1988年3月将原未央区工农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未央区成人教育委员会。1992年经西安市教委评估验收,全区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达标合格率为66%。同年,未央区被西安市教委评为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第二节 职工教育
1980年底,在全区职工、干部中开展以补习文化课、技术课(简称“双补”)为重点的成人教育。1981年,按系统制定文化课补课计划。从1982年起,重点进行区属粮食、工交、商业、卫生、建筑等大系统的文化课补课。1983年,全区参加半年以上脱产学习的学员460人,参加初中业余补课的学员2672名。同年9月,民革未央支部举办中山业校,开设电大文科、理科和高中补习各两个班,参加电大学习班的学员118人。至1984年,全区文化课应补对象3766人,累计补课合格人数2327人,合格率61.8%;技术补课人数3158人,累计补课合格人数1900人,合格率60.2%。1985~1986年,职工教育以业务培训和高中文化补习为重点。1987年,按中央组织部提出的“凡45岁以下的干部学历未达高中(或中专)者,都必须进行补课”的要求,组织全区29名学历不达标的干部脱产学习,全部获得高中毕业证书,达到规定要求。同年西安市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未央区函授站开始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1988~1989年进行职工文化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试点。西安中药厂和西安织袜厂两个试点单位共有职工548人,参加培训的有328人,占总人数的59%,合格的242人,合格率为75%。1990年11月,职工教育工作经西安市教育委员会检查,在全市10个郊县综合评议中居第二名。1991年11月,未央区成人教育办被市人民政府评为“七五”职工教育先进单位。1993年中华会计函授站累计培训会计3000余人,职工教育工作1987~1993年连年获市级先进单位称号。同年5月,西安中药厂被西安市教委评为岗位培训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