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现辖境内有公、私立中学3所,其中公立中学有长安县立第二初级中学(今西安市第三十三中学)1所,创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秋,校址在三桥镇王家门村,有9个教学班、485名学生。另有私立中学两所:一所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由长安县杜曲镇迁至现境草滩镇的黎明中学初中部,一所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杨善乡创办的强华中学。后均于西安解放前夕相继停办。
1956年创建西安市第十一、第十六、第十七3所中学。1957年西安市第四十八、四十九、五十等3所中学建成。嗣后,境内又相继建成9所中学和12所驻区单位子弟中学。“文化大革命”中,有的小学增设初中班,学制七年。原有的初级中学相继改为完全中学。
1979年以后,开始压缩高中、控制初中。完全中学压缩到6所,小学附设的初中班陆续撤销。1982年建成西坡中学,1989年7月撤销。
1990年,未央区“普九”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按照“全面实施,逐年分项达标”的总体构想,制定分年逐项实施规划。同年12月,在十七中学、四十八中学召开“普九”工作现场会。1991年,召开全区实施“普九”暨征集教育基金、捐资助学动员大会,按照“一部十二室”①的配备要求,年底各项硬件任务基本完成。为巩固“普六”教育成果,进一步加强“普九”教育设施,1992年,又超标准为部分中学装备语音室8个、微机室9个、电教室11个、健身房10个。各校均配有钢琴、音乐教板。经上下共同努力,部室配备最少为1部12室,最多为1部18室。年底,经西安市人民政府验收合格,达到或超过市颁城市二类标准要求。1993年在抓“普九”成果巩固的同时,狠抓提高教学质量,先后召开学校管理工作研讨会、教学管理现场会。至同年底,全区有中学27所(含厂办中学12所),其中完全中学14所、初级中学13所,在校学生16208人。
中学教育学制为6年,年龄段为13~18周岁。
建国初期,中学德育教育的重点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结合各时期政治中心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1958年,开展教育革命,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强调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突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课堂教学出现标语口号式的倾向。“大跃进”期间,停课支援农业生产,大炼钢铁,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1963年开展学雷锋活动,组织学生访贫问苦,编写村史、家史,进行阶级教育。1964年整顿教学秩序,停办校办工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相继停课。“复课闹革命”时,教学无计划,备课、讲课无要求。后来实行开门办学,大办各种专业班,取消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正常教学制度,用劳动代替教与学。考试制度和升留级制度亦被取消,教学受到严重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重新颁布的《中学生守则(草案)》,围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各项教学制度相继恢复,教学日趋正常。1980年前后,初中、高中均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1985年,区教育局制定《关于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意见》,加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学生成绩合格率大幅度提高,中学合格率由1985年的15%跃为1986年的39.4%。1987年11月,贯彻实施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系统突出贡献单项奖暂行办法》。1988年,区教育局召开有各中学校长、教导主任参加的教学研讨会。自此,全区性教学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1989年全面实行目标教学管理,并组织部分中学校长赴外地学习。是年,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51.8%,优秀率12%,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1.48个百分点。高考录取49人,比上年增长25.64%;中专录取59人,是上年的3.47倍。1991年实行教学质量目标量化管理,建立健全教学岗位责任制。1992年迎接“普九”验收,抓教学设施建设与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年,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69.4%,比上年增长4.8个百分点。在全市开展的首次高中一年级地理会考中,合格率为94.97%,居全市第二。1993年,根据中共未央区委、区人民政府提出的“依法治教,‘普九’之后不停步;强化管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抓学校管理,抓常规教学,抓教学研究,抓薄弱初中的治理,使全区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当年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为71.05%,较上年有所增长。高考上线403人,占考生的35.43%。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