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域内初教的主要形式是民间私塾,多为集体所办,也有富户人家自办的。私塾进行混合教学,学生年龄差距较大。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私塾特别注重读、背、写。早晨背书,中午练字,下午念书,已成制度。
民国年间,原有的私塾和大村办的学堂逐步改为县立、私立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其后县立学校又改为中心国民学校。域内共有各类小学35所。
建国后至1955年底,现境内的小学主要进行恢复、整顿。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兴起,社队开始兴办民办小学,或在公办小学增设民办班。1959年现域共有民办小学40所,学生2170人,教师46人。六七十年代驻区单位先后建成10余所小学。“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小学进行全面整顿。至1989年底,全区共有完全小学68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