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区的学前教育始于50年代初。当时仅有陕西第十棉纺织厂(简称陕棉十厂)1所托儿所,在所幼儿3人。50年代中期,厂办幼儿园增至4所,在园幼儿46人。
1958年“大跃进”时,农村幼教事业开始兴起,全区办起217所幼儿园,有9806名幼儿入园,入园率达3~6岁幼儿总数10473名的93%。
1960~1962年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全区农村幼儿园自行解散。农业学大寨时,部分社队又办起托儿所,但时建时散,很不稳定。
1972年,继大明宫人民公社育新小学、马旗寨小学开设学前班(育红班)之后,部分小学也开始增设学前班。1980年4月,全区各小学普遍开设学前班。1982年2月,区教育局增设幼教专干,使全区的幼教事业走上正规发展的轨道。1990年,全区9个乡镇街道共投资10万余元,增加学前班教学设施,经达标验收,全部合格。1991年经市教委检查验收,陕西重型机器厂、西安车辆工厂幼儿园被评为一级一类,陕西第三印染厂幼儿园被评为一级二类。同年,区教育局被市教委评为西安市幼儿园等级分类工作先进单位。1993年在西安市教委组织的幼教工作会议上,未央区作了题为《蓬勃发展的未央幼教事业》的发言,三桥村村委会介绍村办幼儿园的经验,与会代表参观了三桥村幼儿园,并赠送玩具和教具。
至1993年底,全区有幼儿园和托儿所共19所,占地66.1亩、建筑面积16236平方米,班级95个,在园幼儿3095名,教职工575人。
学前教育的学制为3年,年龄段为3~6周岁。
未央区最初的学前教育无正规课本,一般由保育员搜集或自编儿歌、故事,向幼儿传授粗浅的知识和进行品德教育,随意性很大。
1958年在“大跃进”中兴办的农村幼儿园,以养护为主,与正规教育要求差距很大。
1959年执行国家教育部1952年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并按区文教科自拟的《关于幼儿园教改综合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分大、中、小班上课。除开齐《规程》要求的课程(语言、认识、环境、计算、美工、体育、音乐)外,还增设拼音课,开展普通话教学。
1978~1979年,辖区部分小学所设的学前班使用小学一年级课本,开设语文、数学课,幼儿教育小学化。
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各园(所)和学前班采用统编幼儿教材,按《纲要》规定开设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6门课程,依据幼儿身心发展情况,分3~4岁、4~5岁、5~6岁3个年龄段上课和组织活动。向幼儿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培养幼儿团鲒、友爱、诚实、勇敢、克服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的优良品德,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针对独生子女多的特点,重视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
1990~1993年,在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由单一的学科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逐步向综合主题活动教学过渡。对16名园长进行为期半年的脱产培训,经考核全部合格,其中优秀率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