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区境内的教育事业起源久远。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长安城即有高等学府——太学。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派官员百余人在上林苑(今三桥、后围寨一带)办起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语学府,学习乌孙国语言。隋、唐时期已有蒙学、冬学。清代,境内私塾已相当普遍。民国时期,公办小学逐渐兴起。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长安县立第二初级中学(今西安市第三十三中学)于三桥镇创建。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些仁人志士致力办学,私立中、小学脱颖而出。至解放前夕,全区已有各类小学35所,学生5000余人;公立初级中学1所,私立初级中学2所,学生400余人。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50~60年代中期,中、小学发展较快。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从零崛起,不断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挫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未央区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80年代,域内掀起捐资助学热潮。校园、校舍及教学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各学校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的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改教研活动步步深入,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量化目标管理全面推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从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培训多种实用人才。成人教育朝着多渠道、多层次的方向不断发展。
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境内先后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简称“普六”)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简称“普九”),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教育,经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验收合格。至此,未央区的教育事业已形成一个以中、小学教育为主体,幼儿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结构齐全的教育体系。
1993年与西安解放前相比,境内幼儿园由无发展到17所,小学由35所发展到79所,中学由3所发展到27所。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得到相应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职工素质不断提高。校舍建设及教学设施不断改善。全区教育事业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良性发展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