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区辖域科技事业源远流长。西汉时期,科技事业有一定发展。《三辅黄图》引晋代郭缘生《述证记》载:西汉时,首都长安建有灵台(观象台),台上设“相风铜鸟”(候风仪),是世界最早的气象仪器之一,同一时期又发明了历史记载最早的计时仪器——铜表。
西汉中期,赵过推广的耧车(三行条播器)已具备现代条播机的开沟、下种和覆土等3项基本功能。西汉末年,长安城郊已有温室栽培蔬菜。《汉书·召信臣传》有:“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的记载。秦东陵侯邵平为布衣后,在汉长安城霸城门外播种“东陵瓜”,被世人传为佳话。至今汉城乡沿渭河一带和草滩镇北部,仍有种西瓜、甜瓜的习惯。
汉唐时期,修渠灌田的水利科技在域内留下古代渠道痕迹。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用烟熏法预防霜冻灾害的技术,解放后仍在沿用。
50年代初,农业、水利、卫生等有关部门设专人管理科技工作。1958年,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此后,随着动力电网的逐步普及,电动碌碡、电动水车、电锯、收割机、脱粒机、磨面机等电动生产工具先后面世,并广泛应用。1959年初,成立未央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区科委),并将科普工作委员会改称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区科协)。嗣后,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围绕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制定和组织实施科技计划,开展科学种田、推广优良品种等科技活动。
1957年开始的反右派斗争,扩大了打击面,殃及科技事业。“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活动处于低潮。
1978年,科技事业步入大发展时期。同年,全国、省、市、区科学大会相继召开。1980年5月,未央区科委机构恢复,配备干部,启动科研,每年都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逐年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活动步入正常轨道。
1981年10月,中共未央区委传达中央《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各方面搞好科技工作。提出“面向农村,重点农业,紧密结合实际,着重抓好先进典型的总结与推广,推动未央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1982~1983年,重点推广杂交水稻、甜椒高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玉米、小麦、蔬菜新品种并在全区推广。1985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科技立项开始向工业倾斜,当年工业立项12项,占立项总数的57%。5年间区属工业、乡镇企业共立科技项目128项,总投资7830.5万元。
1991~1993年,本着“以适用技术为主,以推广为主,以开发为主”的精神,对胄干企业、重点工程和支柱产业择优支持,3年立科技项目84项,其中工业47项、农业32项、医疗卫生与软科学5项。
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科技兴区的战略思想开始在未央大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