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在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重视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60年代起,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毛泽东著作。学习最多的文章是《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1963年,响应毛泽东号召,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继而,又开展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活动。并经常对群众进行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教育,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一时期,社会安定,秩序良好,民风大振。
“文化大革命”期间,已往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形式、优良传统被歪曲、遭批判,搞乱了思想,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社会公德下降。
1979年拨乱反正,提出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82年3月,开展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扶贫助残,为社会办好事、办实事。以后又发展到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建文明单位。每年3月5日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洒动。1988年3月,中共未央区委、区人民政府命名了10个区级文明单位。1989年11月表彰10名文明个体户。随后每年都命名一些文明单位,并在区级文明单位中,发现和培养省、市级文明单位,加强对文明单位的管理。
未央区1987~1993年连续7年荣获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优胜区称号,1993年被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区。
第一节 社会公德培养
未央人民自古就有注重社会公德、除恶扬善、崇尚礼仪的传统美德。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宣传培养人民群众良好的社会公德,用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培养人,且常抓不懈。
80年代初,中共未央区委成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文明办),从此日常业务有部门管,具体事情有人抓,形成社会公德齐抓共管的氛围。尊老敬贤、舍己救人、捐资助学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后围寨陈家庄村民张思惠孝顺老奶奶和老公公,老人健康时送饭送水到炕头,擦身洗脚,做好生活服务;患病时,即时医治,送药看服。由于她的细心照料,二老精神矍铄,均活至耄耋之年。她30年如一日伺奉两辈老人的事迹,在群众中广为传颂,被村委会评为“五好媳妇”,其家被评为“五好家庭”。三桥镇妇联曾组织10余场报告会,宣扬她赡养老人的先进事迹。
草滩镇敬老院80岁孤寡老人金桂芝,原籍河南省潢川县,1993年4月住入草滩镇敬老院,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她深受感动。她从多年省吃俭用的6000元现金中拿出3000元捐给敬老院,改善办院条件。同年11月又将3000元寄回家乡,支援当地电力建设。
六村堡乡杜家村村民王随年于1985年7月2日下午2时许,突然听到本村陈卫等3名学生到渭河玩水被淹、生死不明的消息,为救孩子,他骑自行车赶到出事地点,明知自己不会游泳,还同本村村民陈利平等一同下水寻找。约行15米,王随年被水卷走,3名学生也无一生还。两天后,在河滩发现他的遗体,时年仅40岁。
王随年为救人英勇献身,在当地留下无字口碑。
汉城乡东扬善寨村民李益民在解放初组织青年读报组,每晚给群众读报,宣传时事政策。1987年办起汉城文化服务部,自制阅报栏,让群众了解国家大事。他出资500元,在服务部门前竖起一座“汉长安城示意图”水泥碑,宣传汉城历史文物,并将收集到的民间故事、谚语、诗歌广为宣传,活跃群众文化生活。1989年,汉城乡人民政府赠予他“一路锦绣,益于人民”的锦旗。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