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1954年后,本县相继成立11个科学技术推广机构,随着事业的发展,多数成为科研、推广和生产合一的实体。其中1970年建立的四级农科网(县农科所、公社科技站、大队科研室、小队科研小组)范围较大,其主要是经营一定数量的土地,种试验田,繁殖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等,收效较好。
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乡镇农技站保留,大队科研室解体。随后涌现出各类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为邻近地区群众开展农业科技服务。1985年底,全县专业户、科技户发展到2300多户,各类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达28888人,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重要力量。
二、科技协作组织
1.科技顾问团。1983年成立扶风县农业顾问团,聘请西北农业大学、陕西省农林科学院、陕西省农林学校等10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35位专家、教授为顾问团成员。该团对本县农、林、水、牧各业提出32项课题,并分别承担课题研究任务。1984年,县又从中央、省属企业和科研单位聘请工业顾问10名,提供产品信息,并参谋决策。
2.县农业开发综合技术研究领导小组。1984年为贯彻陕西省“灌区农业开发综合技术研究”课题试点而成立,并选点试验3年,成绩较为显著。
三、科技情报研究所
1978年4月成立,设县科委内,与全国700多个县、市建立了科技情报交流关系,编印《扶风科技》内部刊物,广为交流。
四、技术经济信息网络办公室
1984年2月成立,设县科委内,与全国1100多个信息机构联系、交流信息,至1990年底,出刊《扶风技术经济信息》40期。
五、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1974~1983年,县先后成立农业机械化学校、卫生学校、午井、天度职业中学,主要培训农机人员、初级卫生人员和其它专业人员。
第三章 科技人员
第一节 人数及分布
建国后,未任命和评定技术职称,就实际从事各项科技工作的人数统计,1955年有51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15人,卫生技术人员36人。1963年对117人始评定了技术职称,其中农林系统32人,工业系统11人,卫生系统61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多数科技人员被调离科技岗位,从事它业,直至1978年底才重返工作岗位。时全县科技人员626人(其中女122人),包括工程技术34人,农业技术94人,卫生技术212人,科学研究2人,教学284人。
1985年底,全县科技人员680人(其中女150人),包括工程技术173人,农业技术115人,卫生技术321人,其它71人。中级技术43人。
至1990年底,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6306人,其中5025人分布744个事业单位,671人分布93个县属企业,610人分布65个乡镇企业。
第二节 结构
一、文化程度
1963年117名科技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1人,中专60人,高中8人,初中以下28人。1965年212名科技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0人,中专104人,初中以下28人。1985年680名科技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11人,中专454人,高中以下15人。
二、年龄
1965年,30岁以下占72.2%,30~50岁占26.4%,50岁以上占1.4%。1978年,35岁以下的占45.4%,36~55岁占52.6%,56岁以上占2%。1985年,30岁以下占32.8%,31~40岁占35.4%,41~50岁占28.5%,51~60岁占3.2%。
三、职称
1957年本县始对技术人员职称实行任命制,至1963年在从事各项科技工作的人员中仅任命1名主治医师。1965年任命农技师2名,医师21名,技术员42名,助理技术员12名。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原任技术职务自行消失。1980年重新评定技术职称,88人被评为助理工程师(农艺师)或技术员。至1983年9月,全县有578人评定了各级技术职称。1984年对农民建筑技术人员评定了技术职称,39人被评为技术员,8人为助理工程师。
至1989年8月底,经过全面职称改革,全县共评定专业技术人员5301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84%,其中评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6人,中级920人,助理级1723人,员级2602人。高、中级职务人数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和17.4%,高、中、初级比例为1∶16∶77;初级人员中,助理级与员级之比为1∶1.5。县属企业评聘技术职务人数占企业职工总数的7.4%。
四、待遇
1979年,本县将22对长期分居两地的知识分子夫妻调往一地。1984年对在农村乡镇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技术员以上职称的543人向上浮动一级工资。至1990年底,将164名科技人员家属562人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
第四章 科技成果
建国后,本县科技工作获成果173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6项、市级20项、县级135项。
第一节 国家级成果
1.1984年,县畜牧兽医站的“奶山羊生产性能研究”(全国奶山羊推广先进县)获国家农牧渔业部、商业部、轻工业部奖励。
2.1984年,秦川牛冷冻精液配种新技术获全国黄牛育种委员会奖励。
第二节 省级成果
1.1978年,县防疫站的“高温堆肥肥效与杀虫效果研究”成果获省防疫站奖励。
2.1981年,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的“山塬坡地改造技术研究”成果获省水利水保局奖励。
3.1982年,县农科所的“粪草堆沤肥技术研究”成果获省农牧厅推广二等奖。
4.1982年,县种子公司的“小偃6号小麦良种引进推广研究”成果获省农委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
5.1982年,县林业站的“林业病虫害种类、分布、危害研究”成果获省林业厅奖励。
6.1982年,县农科所的“油菜高产、稳产、低成本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获省农委1982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7.1983年,县水泵厂研制成功的“200Q380型井用潜水电泵”获省机械工业科技成果三等奖。
8.1984年,县农科所的《土壤普查报告》获省区划委员会三等奖。
9.1984年,县农科所的《种植业区划报告》获省农业区划优秀成果二等奖。
10.1984年,县兽医站的“稳定控制马媾疫研究”成果获省农牧厅奖励。
11.1984年,县兽医站的“稳定控制牛气肿疽研究”成果获省农牧厅奖励。
12.1984年,县兽医站“青贮饲料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成果获省农牧厅奖励。
13.1985年,县农科所的《秦油1号油菜品种选育与推广》的研究成果获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
14.1985年,县兽医站的《畜牧业资源调查与区划》被鉴定为省级科研成果。
15.1989年,县油墨化工厂“丝网印刷塑料油墨”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6.1990年,县兽医站的“秦川牛国家标准推广应用”成果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三节 市级成果
1.1982年,县农科所的“小麦宽窄行及间作套种玉米技术研究”成果获宝鸡市农委推广三等奖。
2.1982年,县农科所的“化学灭鼠和化学除草技术研究”成果获宝鸡市农委推广三等奖。
3.1982年,县种子公司的“推广黑山棉1号品种研究”成果获宝鸡市农业科技三等奖。
4.1982年,县农科所的“油菜高产、稳产、低成本栽培技术”成果获宝鸡市农委当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5.1983年,县园艺站果树组的“苹果多头高接换劣技术”成果获宝鸡市先进奖。
6.1983年,县林业站的“肿腿蜂繁衍”成果获宝鸡市林业局奖励。
7.1984年,县农科所的《土壤普查报告》获宝鸡市区划委员会三等奖。
8.1984年,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的《陕西省扶风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获宝鸡市农业区划三等奖。
9.1984年,县林业站的“1984年三北二期工程规划”获宝鸡市林业局平原绿化奖。
10.1986年,县农科所、市农科所的“灌区油菜大面积丰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获宝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1.1986年,县水泵厂的“200QJ50型和200QJ80型潜水电泵”获宝鸡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2.1986年,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小麦宽窄行播种和麦行点播玉米技术大面积推广”获宝鸡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13.1986年,县毛巾厂的“断档浴巾系列新产品”获宝鸡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14.1987年,县食品厂的“健康奶粉”获宝鸡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5.1987年,县水利水保局的《扶风水土保持区划报告》获宝鸡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6.1988年,县林业站的“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技术推广”成果获宝鸡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
17.1988年,县水泵厂的“200QJ32型井用潜水电泵”获宝鸡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18.1989年,县水泵厂的“150QJ5型井用潜水电泵”获宝鸡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19.1989年,县农牧局、兽医站的“奶山羊公羔山地育肥研究推广”成果获宝鸡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
20.1990年,县农机研究所的“麦行玉米点播机研究推广”获宝鸡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