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剧团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本县绅士温玉珊等以县商会名义,在商民中募捐粮款,倡导成立了“扶风剧社”,是为本县第一个秦腔剧团,招聘西安、周至、户县一带名艺人搭班演戏。演员约30~50名。时流传艺人生活是“春搭班、夏流汗,秋风落叶生意淡,冬季挟碗去讨饭。”
剧社第一任领班长为刘双禄。刘病逝后由锁娃子领导。抗日战争开始后,颜春苓为社长,演出剧目有《反西凉》、《盘肠战》、《杀四门》、《蝴蝶杯》、《大报仇》、《游西湖》、《家庭痛史》等。后有王新民、乔新贤为社长,演出剧目有《白蛇传》、《黄金台》、《蜜蜂计》、《玉梅绦》、《回荆州》、《放饭》、《葫芦峪》等。
1949年7月本县解放后,成立县人民剧团,设备逐步改观,有绘图布景、音响效果装制和台词字幕。除传统乐器外,增添小提琴、大提琴、小号等西洋乐器。剧团专门设置技术组、音乐组,并有专职舞台美工人员。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古装传统剧服装、道具被当作“四旧”全部焚毁。1978年后,重新添置。
建国初,县人民剧团配合“土改”、“镇反”等运动,演出《土匪坦白》、《徐州革命》、《三回头》、《穷人恨》、《血泪仇》、《采石矶》、《光复台湾》、《赤胆忠心》、《一贯害人道》等剧目。
1962年,戏剧改革,以演现代戏为主。1964年编排的关中道情《嫁妆镰刀》,获省、市剧本创作及演出奖。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录音播出。“文化大革命”中以演“革命样板戏”为主,同时演出一些小演唱节目。1978年,恢复上演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
1952~1985年,县剧团上演的大型秦腔传统剧目有《天水关》、《夺锦楼》、《打虎记》、《三滴血》、《烈火扬州》、《铡美案》、《白蛇传》、《长坂坡》、《讨荆州》、《蛟龙驹》、《蝴蝶杯》、《回荆州》、《卧薪尝胆》、《紫金簪》、《九莲珠》、《法门寺》、《赵氏孤儿》、《三休樊梨花》、《游西湖》、《审诰命》、《白玉楼》、《摘星楼》、《白沟议和》、《葫芦峪》、《天之骄女》、《张古董借妻》等。
1951~1983年,县剧团上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剧目有《小二黑结婚》、《擦亮眼睛》、《两兄弟》、《居民委员》、《战鼓摧春》、《刘巧儿》、《党的女儿》、《白毛女》、《同志,你走错了路》、《穷人恨》、《洪湖赤卫队》、《八一风暴》、《红灯记》、《朝阳沟》、《刘胡兰》、《三世仇》、《龙马精神》、《丰收之后》、《向阳川》、《焦裕禄》、《重要的一课》、《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三上桃峰》、《龙江颂》、《艳阳天》、《苗岭风雷》、《不平静的海滨》、《盘石湾》、《五把钥匙》、《海港》等。
眉户现代剧有《两颗铃》、《三月三》、《程红梅》、《红松林》、《夺印》、《雷锋》、《李双双》、《月上柳梢头》、《箭杆河边》、《红嫂》、《两块六》、《八女颂》、《雪山红松》、《送货路上》、《杏花村》。
1986~1990年,县剧团排导上演本县作者创作的古典剧有《古道赋》、《梅松图》、《剜心记》、《关羽和貂婵》,并分别参加了宝鸡市第二、三、四届“戏剧节”演出。其中《剜心记》获省创作剧观摩铜奖。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