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视
一、电视转播台
1989年4月,县人民政府决定投资筹建县电视转播台。是年6~11月,由县广播电视局规划、测算、论证,在城关镇后沟村选定了台址,12月15日破土动工。
1990年,电视转播台的建设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当年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及县上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筹建领导小组,常务副县长陈景华任组长,县广播电视局组织施工。是年4月24日,转播台主体工程—78米高的发射铁塔开工,至7月基本竣工。8月26日一次试播成功,9月1日正式开播。开播后,用6频道发射米波讯号,功率50W;用44频道发射分米波讯号,功率100W;分别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讯号覆盖全县11个乡(镇)(塬下3个乡镇及午井、段家两乡的低洼区未覆盖)及岐山县益店、青化、京当乡(镇)、永寿县店头镇等毗邻地区,据当年测试统计,县境内约有4.5万台电视机,25万名观众能收到县电视转播台转播的节目,使城乡电视荧屏更加丰富多彩。
县电视转播台的建设是建国以来全县文化设施建设中规模较大的工程,总投资87万元,其中:省广播电视厅拨专款15万元,县投资及省、市有关单位资助65万元,省、市驻县各单位也给予大力支持。
县电视转播台以转播为主,偶尔插播本县短小的电视节目。1990年9月至年底,两个频道共转播1390小时,日平均11个小时。是年11月1日,县广播电视局和县“双拥办”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长城的后盾》在县电视转播台播出,是为本县自制的第一部电视片。该片报道全县双拥工作的成就,有130个镜头,4000多字的解说词,配有同期声、音乐、歌曲等音响,在剪辑合成中多次使用特技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是年11月和12月,县广播电视局编采播人员用松下MT摄像机和L15录像机等家庭使用的简易设备,试制成功4套短小的电视新闻,在转播台6频道播出,使本县电视观众首次看到本县的电视新闻节目。1990年,全县电视差转台发展至3座。
二、电视播放
1974年4月,县广播站购回北京牌825—2型14英吋黑白电视机3部,配给县站、天度、南阳乡各一部,是为全县最早的电视机。
1979年9月,县广播站第一家引进日立牌2360型20英吋彩色电视机一部,价值3020元。1980年,全县各类电视机增至1028部,初步形成遍布城乡的电视收看网。1984年,黄堆乡文化站购买录像机,在县内播放《霍元甲》等电视连续剧。
1984年,陕西省胜利机械厂在县城西塬建起一座小型电视差转台,机器功率50W,可供周围2.5公里内收看省电视台8频道节目。1985年3月,县广播电视局成立营业性电视录像队,在城镇和乡村播放电视剧。至年底,播放风光片、武打片、功夫片20余种,100余场次;播放先进人物报告录像60余场次,观众3千余人。
三、电视机
至1990年底,全县共有电视机6.5万台,比1985年3450台增长了17.8倍,入户率70%。收看电视已成为全县人民的主要文化生活。
电视修理服务网点。1990年末,国营、集体、个体电视修理部增至80多个,形成遍及各乡(镇)的服务网络。县广播电视局服务部从1987年承担“黄河”、“海燕”等电视机保修业务以来,积极检修,上门服务,受到用户好评。1990年,被全国和全省家电维修中心评为电视保修先进单位。
四、闭路电视
1988年,陕西省胜利机械厂在全县第一家设置了闭路电视,用共用天线联结全厂近千台电视机。至1990年底,全县共有7个单位办起闭路电视。闭路电视接收频道多,讯号清晰稳定,提高了收看效果。
五、录像队
1990年末,全县国营、集体、个体录像队增至38个,其中22个录像队属营业性质,长年在城镇和农村放映录像。其余录像队多属机关单位所有,其用途是播放一些录像资料。
六、摄像机
1988年,县教育局电教站购置松下MT摄像机1部,是为全县第一部摄像机。1990年末,全县共有4部摄像机。
扶风县电视录像收看工具统计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