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报刊
1956年9月,创办《扶风县报》,系县委机关报,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基层组织工作。
报社社址县城东大街仓门巷东侧(今县广播站),编制12人,其中采编5人,印刷工人7人。主编刘启哲,编辑孙俊斌,记者张佐、田志仁、常维真。刊期为日报。
1958年12月,本县并入兴平县,扶风县报停刊。
1961年8月,本县从兴平县分出,县委按照省委要求,设新闻通讯干事1名,隶属于宣传部。自此至1990年底,先后任此职的有刘兆义、李宝贤、李俊明、韩金科、韩为民、白松林、刘汉熙。刘兆义自1961年8月~1965年11月任通讯干事期间,先后在《陕西日报》发表各种体裁的本县新闻稿125篇。1965年9月19日、11月17日。刘兆义和董志强、康平泰在《人民日报》发表《不能忽视抓后进》及《走上步、看下步》论文2篇。其中后一篇被《陕西日报》于是月27日转载。
1990年,本县被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新闻通讯工作先进单位。
第二节 广播
一、广播网
1.县、乡、村广播网。建国后,1951年建立县广播收音站。1956年10月1日县广播站成立。1958年开始建立公社广播站。1970年前后,全县216个生产大队均建起广播室。至1985年,全县99.5%的村民小组、80.5%的农户通广播。
1990年末,县站至乡(镇)有广播专线18条,全长113公里,全系水泥杆和铁线架设。乡(镇)通往村、组的干、支线全长2305.8公里,约有30%的专线和干、支线杆倒线断,讯号不通,因财力所限,无法及时修复。全县小喇叭4.1万只,比1985年减少2.1万只,其中经常响亮者2.74万只,音响率占67%;联户喇叭6200只,覆盖3.1万户。能收到有线广播的农户5.84万户,喇叭入户率62.6%,比1985年下降了17.9%。
2.企事业单位广播网。1962~1966年,扶风中学、绛帐中学、陕西省胜利机械厂相继建立广播室。至1985年,有22个单位建起广播室,其中有些单位如毛巾厂、扶风、绛帐、豆会、杏林高中学校和午井职业学校等,配有专人管理广播室。1990年末,全县广播系统外的广播室有28个,扩大机28部,总功率4700W,主要分布于工厂、学校等单位。
二、广播设备
1.县人民广播站。1956年6月,省广播电台配给县站500W门式扩大机、7.2W苏式汽油发电机和远程牌收音机各1部,自行安装,开始播音。设备简陋,机房陈旧、窄小。1972年,县站新建砖木结构大房5间,用作广播机房。至1985年有设备32台(件)。1988年8月,县广播站机房和播音室搬入站内新建的一幢楼房内,新装了杭州无线电厂生产的西湖牌GK84—1型广播控制桌。与原控制桌相比,木质结构变为抽屉式金属结构,增加了备份输入线路,讯号监视由发光二极管显示,使操作控制更加方便可靠。但广播机房内的扩音机、电源配电柜、输出配电柜、收音机、录音机等重要设备,仍沿用60年代和70年代购置的机器,质量较差,事故时有发生,正待改造和更新。
2.乡(镇)广播放大站。1990年,全县15个乡(镇)站机房有22部扩大机,总功率10400W;电机和电唱机各15部(台);收音机6台;601录音机27台;盒式录音机15台。
3.村广播室。1990年末,全县203个行政村共有广播室173个,扩大机173部,总功率25950W,其中最大功率500W,最小功率50W。
三、广播内容
1.节目。1951年,县广播收音站时期,由收音员收抄中央、西北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印成广播小报,送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人及宣传网点参考。县上有时组织机关干部收听广播。收音员有时还背着收音机下乡,组织群众收听,扩大宣传范围。
1956年县广播站成立后,开办有转播节目和自办节目。转播节目主要有中央、省电台的新闻节目、联播节目、对农村广播节目、文艺节目。自办节目主要是宣传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传达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决策政令以及专题节目。1956年以来,先后举办过《本县新闻》、《实况转播》、《学习节目》、《科技节目》、《文化与生活》、《民兵与青年》、《计划生育》、《欢度春节专题节目》、《为听众服务节目》和《文艺节目》等10个专题节目。1988年7月,停办《民兵与青年》,增办《广播荟萃》,摘编报刊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文章,是思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的教育性节目。1990年底,县站共办有7套自办节目,其中:《新闻》每周6套,每套15分钟;《学习》和《科技》每周各2套,每套10分钟;《广播荟萃》和《文化与生活》每周各1套,每套10分种;《文艺》节目每日2次,60分钟;《为听众服务》节目未定期定时。
扶风县人民广播站1990年机房设备统计表
单位:部(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