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预防研究单位
民国时,本县无卫生预防和保健机构。二十一年(1932),灾童教养院医务室为儿童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但因疫情流行严重,得救者系少数人。
建国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重视并加强对传染病、地方病的治疗和研究。从1953年开始,先后建立机构,开展预防和研究工作。
一、县卫生防疫站
1953年2月,县卫生院设立卫生防疫股。1964年成立县卫生防疫站。1968年站被撤,并入县人民医院,设防疫组。1970年8月复设站。站设行政管理、卫生、流行病、地方病、化验等科。1990年有工作人员38人,其中卫生防疫人员32人。
二、县妇幼保健站
1954年成立杏林区妇幼保健站,站址杏林卫生所内。1956年5月撤销。后成立县妇幼保健站,站址县城北街。1959年8月并入县人民医院。1973年6月恢复站建制。1990年有卫生技术人员7人。
三、县结核病防治所
1983年7月成立,所址野河地段医院内。分治疗、防疫两组。1985年迁至县城,1986年撤销,业务归入防疫站。
四、县药品检验所
1980年成立,主要负责药品检验、质量监督和测定等项工作。
五、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1972年前,一般由县卫生协会组织培养医药卫生人员,县医院承担教学。后县卫生局配备专职干部和教师,承担全县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
第三章 医务人员
中华民国以前,本县人治病全赖中医。散在民间的中医人员不多,民国十九年(1930)西医传入本县,之后数年,中西医人员骤增,到三十八年(1949)统计,全县有中医人员232人,西医人员25人。在此之前,本县中医名医辈出,先后有宋代马丹阳、石泰,清代吴廷桂、郭秀实、汤春,民国时期的王鹤林、汤鼎鸣、王焕然、马存海、王昌等。
建国后,本县医疗机构逐步增加,医务技术人员相应增多,但至1964年以前,在卫生院(所)执医的医疗人员仅有88人。1964年,针对医疗人员缺乏的情况,从农村每个大队挑选1名有文化的青年,集中在县乡培训,在卫生院(所)实习。到1967年,这批人员均在所在大队办起医疗站,农民一般小病不出村得以治疗,缺医状况至此结束。加上之后逐年分配来县的医科学生,本县医务人员的数量、各科结构已趋合理。到1985年,全县医务人员总数已达1738人,其中在县乡卫生院(所)执医的745人,农村医务人员(含接生员)993人。到1990年,在县乡卫生院(所)执医的有772人,其中中医人员310人,西医人员564人,分布在县级医院302人,地段医院184人,集体卫生院94人,防疫保健单位48人。
另外,全县有持证个体医务人员102人,散在农村的各类医务人员(含接生员)约有1200人。
第四章 预防·医疗
第一节 疾病防治
民国时期,省卫生防疫处规定,传染病管理和报告的范围有11种:霍乱、伤寒、痢疾、斑诊伤寒、回归热、疟疾、天花、白喉、猩红热、鼠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建国初,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发病率有所下降。1959年全县又出现各类传染病10种,患者6774人,死亡11人。至1985年统计各类传染病尚有8种,先后患乙型脑炎、流行性脑炎、痢疾、伤寒及副伤寒、猩红热、百日咳、出血热、急性肝炎者有1057人,死亡9人。过去常发的天花、霍乱、副霍乱、疟疾、黑热病、白喉、钩端螺旋体、炭疽病、回归热等传染病未再发生。
一、传染病防治
1.天花。清光绪十九年(1893),本县民间医生将天花患者的痘痂采来研究,用麦杆吹入儿童鼻孔内,感染出痘,名曰“吹花儿”,以此预防。三十年(1904),四川一秦姓“花医”定居本县费家村,将痘痂加人乳溶解,用小刀在儿童双臂上各划三通伤痕,涂上痘痂液,曰“点花儿”,预防效果较明显,遂广为流传,深得群众信赖。民国二十至三十八年(1931至1949),灾童教养院医务室、县卫生院、绛帐卫生所成立后,每年春季分别在县城、绛帐街设点给儿童和在校学生接种痘苗。由于卫生科学知识尚未普及和旧的传统习惯势力的阻碍以及药量不多,种痘者仅限于城镇少数儿童。建国后,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每年春季有计划、有组织地向适龄儿童预防接种。1951、1964、1977年3次实行全民普种。1952、1973年补种。1974年按童龄接种。1980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1982年后,我国亦停止接种牛痘,本县亦然。
2.霍乱、副霍乱。俗称虎烈拉、转腿筋。民国二十一年(1932),关中诸县旱情未息,霍乱暴发。县境内由东向西蔓延3个月之久,流行800余村,沿西宝公路的杏林、县城、新店等地尤为严重,死者不计其数。县城北庵村任海娃一家四口染病,无一幸存。县灾童教养院500余名灾童死于该病者200余名。建国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此病再无一例发生。
3.疟疾。群众俗称为“打摆子”。民国时,县内普遍发生,民间缺医少药,巫婆、神汉用桃枝殴打病人“驱邪”,或将病人由病家抬到亲朋家“躲邪”,贻误病情,死亡甚多。建国后1950至1955年仍有发生。1957年发病人数猛增至2522人,县卫生科组织全县医务人员深入疫区,扑灭了疫情,至1959年,患者降至60人。1965至1967年发病率回升,平均每年186人。1975年县防疫站与各地段医院、公社卫生院、大队医疗站对全县有病史者采用“两根治”、“一预防”(即疟疾病人根治、有疟疾病史者休止期根治和疫区群众服药预防的综合措施),发病率逐年降低,至1985年未发生一例。
4.黑热病。1953年县人民卫生院对该病调查摸底,确定患者189人,由各区卫生所包干,指定专医治疗。1954年新发现患者129人,坚持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至1957年,治愈316人,死2人。1969年后再未发生。
5.白喉。1951年全县广泛接种吸咐精制白喉类素、百(百日咳)、白(白喉)、破(破伤风)混合制剂预防。1951至1964年此病仍有发生。1977年后消失。
6.脊髓灰质炎。1968至1979年发生此病者88人,死2人,治愈率97.2%。1967年采用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Ⅰ、Ⅱ型治疗。1972年采用Ⅲ型防治,发病率逐降。1969年县人民医院在解放军六0医院指导下,对此病后遗症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新疗法,应诊15天,治疗小儿麻痹症患者237例,收效较好。1980年已控制。1989至1990年又发病5例。
7.斑疹伤寒。1950~1977年在个别地区时有发生,累计患者27人。1978年后得到有效控制。
8.麻疯病。1957至1964年发现患者21人,其中18人为中晚期患者。1965至1985年县防疫站先后6次在全县调查摸底,查出患者累计35人,以午井、段家、法门乡(镇)较多,其中瘤型29人,结核型5人,未分类的1人;送麻疯疗养院治疗29人,在家控制隔离治疗6人。经过两种不同形式治疗,痊愈26人。在医院治疗中,患者衣、食和医药费用等均由国家负担。发病率从1952年1.54/10万降至1982年0.2/10万。
9.结核病。建国前,发病频繁,死亡率高,无特异疗法。民间流传“老怕伤寒少怕痨,小儿痢疾最难逃”。建国后1954年始用卡介苗接种预防,发病率逐年下降。1982年县防疫站在全县17个社(镇)调查该病,确诊患者243人,其中男性95人,女性148人。1984年复查该病,患者194人中,治愈27例,显著效果122例,无效27例,死18例。
10.头癣。建国后,散在发生。1980年普查确诊患者29人,分别治疗三个疗程,第一疗程14人次,第二疗程17人次,第三疗程1人次,全部治愈。
11.棉酚中毒。1966年召公公社突然发现110例中毒患者,死24例。1967年12月,调查全县冷榨棉花机生产带壳毛棉油情况。化验测定,棉油中棉酚含量超过允许浓度。1972年五泉公社发病103例,县人民政府查封冷榨棉机,通报全县停止生产,封存带壳毛棉油,严禁食用,彻底杜绝了棉酚中毒的发生。
12.性病。建国前城镇流行,主要因嫖娼盛行所致。建国后,取缔嫖娼,该病得到控制。对遗留患者逐年查治。后再未发现。近年发现有少数患者,由国家免费治疗。
13.回归热。1952至1955年在本县有灶形发生,患者5人,诊治后全愈。此后,结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宣传防治知识,1956年后绝迹。
对其它传染病如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急性传染性肝炎、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等,均采取各种有效防治措施,使发病率不断下降。
二、地方病防治
1.甲状腺肿
发生历史已久,发病地区以塬下为主,山区和沿山次之,平原各地仅散在发生。1975年上半年,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和防疫站组织全县医务人员深入社(镇),逐队逐户查出患者4357人,总患病率1.62%,其中塬下4个社(镇)1885人,患病率2.6%;山区和沿山区4个公社963人,患病率1.94%;平原地区10个社(镇)1509人,患病率4.18%。患病率最高的地区绛帐公社,全社总人口30910人,查出患者1290人,患病率4.17%。发病率最低的地区太白、建和两个公社均为0.31%。1976年县防疫站在绛帐公社春光、滩上大队试点防治,主要采取口服碘盐片、肌注碘化钾、碘酊腺体注射、食用碘盐综合疗法,治疗4181人,其中男1194人,女2987人,治疗率95.84%,治愈1935人,占46.28%。1977年对病情严重、患病时间较长的结节型、混合型的Ⅱ、Ⅲ度患者,分别在县医院、天度地段医院设立手术点,手术124例,加之采用碘盐、药物治疗,累计治疗4265人,治疗率占患者总数97.88%;治愈3620人,占治疗人数的84.87%。1978年县组织手术专业队分别在县医院、胜利厂职工医院、天度、绛帐地段医院继续设立手术点,对139名患者施行手术。是年底,全县治疗4375人,其中药物治疗4106人,手术治疗269人,治疗率94%,患病率降至0.07%。依据消灭地甲病标准,经宝鸡市检查验收,提前一年达到省委提出基本控制和消灭地方病的要求。
2.大骨节病
清道光四年(1824),本县沿乔山支脉的天度、南阳、黄堆、野河等地已有发生。患者“关节肿大、身躯矮小、走路象鸭、摇摇摆摆”。但无人问津。建国后1956年,县委书记呼思忠去野河等地区访贫问苦,了解发病情况。1957年1月,县组织防疫医务人员深入野河、天度、南阳、黄堆等地,在17个高级社、48个村,6648人中查出患者1471人,患病率22.1%。
随后组织天度、法门地区所属卫生所、医院和农村医务人员举办防治该病专业训练班,后赴野河山区,开展对该病的典型调查。野河公社野河大队患病人数1961年61人,1965年86人,发病率由11.25%上升至13.30%。1970年又一次大普查,确定发病地区有野河公社的七家沟、瓦家沟、野河、火石山、庙岭、姜家岭6个大队;天度公社的阎马、巩村、鲁上、晁留4个大队;南阳公社的鲁马、五岭、丰邑、韩家窑、坊村5个大队;黄堆公社的刘家、杜城2个大队。遂采用针灸、拔火罐、内服中药和试用卤碘治疗等办法,使患者关节疼痛减轻,肢体活动机能有所自如,但骨质恢复尚无明显好转。1971年县防疫站组织人员集中在南阳公社鲁马大队所属的沟原、金咀、涧沟桥3个生产队蹲点,按不同年龄、不同期患者,采用硫酸钠治疗近一年,39名患者中,症状较前稍许消失者23人,占治疗人数59%;减轻者13人,占33.3%;无效者3人,占7.7%。同时用白降丹划线治疗73人,经观察疗效,普遍疼痛消失,关节灵活,用此两种药物治疗,前后拍片对比,均无大的效果。1974年省地方病研究所组织医务人员配合县防疫站普查防治,亦未获好的效果。
大骨节病至今病因不明,难以对症下药。20余年中,试用各种药物均无特异疗效。群众称该病为“水土病”。该病与居住的山区环境、卫生习惯、气候光照、土壤水质有一定关系。故近几年来,病区群众除兑换非病区粮食外,每年春季将小孩送往非病区亲朋家抚养。因此,换粮、换水、换地区成为预防大骨节病的主要措施。
第二节 中医
一、中医
中医在本县历史悠久,相传黄帝命岐伯在本县撰写过《内经》,为医著之始。宋代,著名道家兼医家石泰(字得之,江苏常州人)周游四方,讲经授道,定居本县。为人治病不收分文,仅请患者愈后,在其住地周围植杏树1株为报。
金时,邑人马丹阳(贞元年间进士)拜王重阳为师,学习道、医术,造诣颇深,医技精湛,名传四方。其创立“天星”十二穴,为针灸学开辟了新途径。
清代,午井南坡人吴廷桂(光绪甲申年进士)弃官从医,医德高尚,医术超人,为人敬仰。段家沟老村人郭实秀,医术颇精,闻名四野,求者甚众。外科世家汤春(五泉汤家村人),精于中医诸科,外科独树一帜,医病乡里,为人爱戴。祖传妇科吴耀堂(法门张吴村人),内、儿科均称能,尤精通妇科,扶、武、永、乾县患者慕名相邀,足迹远涉四川成都。
民国时期,名医有王昌、王德、王鹤林、权珍卿、李伯约、汤鼎鸣、马存海等,或自学成才,或继承父业。王昌,通医理,医术高明,知识渊博,经省卫生处考试成绩佼佼,撰有《金医浅述》、《伤寒解论》等著传后。
建国初涌现一批新名医,有郭继宗、南冠山、王好义、吴耀宗、高文雅等人。1949年统计时,全县有171人,或半农半医,服务乡里;或自立门户,商兼医道;或坐堂门诊。
1952至1957年,县组织64名个体中医成立联合诊所18个,其余107名散在中医被接收为卫生工作者协会会员,允其开业行医。1954年元月,县卫生院设置中医科。1956年,先后给基层卫生院(所)配备了中医人员。1979年7月,成立县中医医院。至1985年,全县有中医师、士325人,比建国前增加90%。其中县级医院67人,地段医院24人,乡(镇)卫生院17人,农村医疗站167人,个体开业医生50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共设中医柜194个,占单位总数的90%。
1964年后,中医院校毕业生相继分配来县。至1985年,其中较有影响者有杨映忠、白成英、高凯华、王志熙、杨致芳等。1981年中医主治医师杨映忠随队赴苏丹医疗期间,用针灸为苏丹总统尼迈里、总统夫人及亲属等人诊治好在英国、埃及等国久治不愈之症。苏丹国家电视台录像报道其医术,尼迈里总统两次邀其赴家宴。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鹏访问苏丹时,表扬医疗队在国外是“不是外交官的外交官”。我国驻苏丹大使馆先后3次对杨通报表扬。
二、中西医结合
县医院中医科、妇产科、县卫生防疫站、绛帐地段医院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偏瘫、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
天度地段医院自制“复方寒喘丸”,对143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治疗两个疗程,经过X光透视观察,有效率81.7%。其中近期控制21例,占14.7%;明显好转53例,占37%;彻底好转43例,占30%;无效26例,占18.2%。
揉谷卫生院应用中药疏肝解郁与西药催眠镇静相结合的方法,治疗20例精神分裂症,经三年访视,19例再无复发,治愈率95%。城关卫生院运用“小承气汤加减”治疗小儿巨结肠,缩短了病程,免除了手术痛苦。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