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体育活动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多贤书院”课程设置体操、修身。民国十一年(1922),县人王伯明从西安引进哑铃,先在县立西街小学推广,颇受师生欢迎,风盛一时。十五年(1926),篮球、足球、垒球等先后传入。十九年(1930),灾童教养院在本县成立,配备体育教师,安排体育课程。二十八年(1939),全县8个乡(镇)设立的17所中心国民小学、3所私立小学、各保设立的126所国民初级小学均配有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开设体育课目。法门中心小学的体育活动为全县之冠。三十六年(1947),各中、小学校普遍增设“童子军”训练科目,简称“童训”,活动项目带有军体性质,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统一服装。是年,在县城大操场举行全县性野营训练和棍棒、旗语等表演,杏林中心小学名列全县之首,获嘉奖。
建国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将体育列为培育人材的“三育”(德、智、体)之一。除正常的早操和课外活动外,开设体育专业课程,向学生进行球类、田径、体操等运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育教育。1953年全县推广“劳动卫国制度”,经锻炼达到一级标准者48名,少年级159名。1966年学校课程中设置军事训练课,取代体育课教学。1972年“三小球”在全县兴起,当年378所中、小学校建“三小球”代表队473个,其中:小篮球248个,小排球156个,小足球69个。配有教练员138名。7万余名学生中,能够坚持经常锻炼的队员5.5万余名。“三小球”活动未半年,在城关“五七”中学48名女生中测定:平均弹跳增高37厘米,体增高1.6厘米,体重增加4公斤,50米短跑速度缩短2.1秒。
1973年,继续开展“三小球”运动。13个公社378所中、小学校建立训练点21个,成立代表队1137个,其中:小篮球343个,小排球171个,小足球41个。同时还成立乒乓球队301个,田径队176个,体操队105个。
1976年,全县10所中学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403所中小学校7.37万名学生坚持“两课”(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早操、课间操)、“两活动”(课间活动、课外活动)。各种项目的运动员发展至10503名,占学生总数14%左右,比1972年增加9190名。全县共配备体育教师106名。1977年小排球队发展至823个。1980年全县建立各种项目的代表队1349个,其中:男队864个,女队485个。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1300名。1981年“达标”2231名,比1980年增长71%。在18所中小学抽查,平均“达标”率37.6%。1984年抽查部分学校10191名学生,4673名学生达标,“达标”率45.8%。1987年全县学生达标总人数2.5万名,1990年增至3.8万名。
全县各类学校有运动场共285处,其中排球场115处、篮球场145处、足球场5处、羽毛球场20处,另外设有495副乒乓球台。高、初中学生除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外,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均能执行“体育教学大纲”。各高中除开展上述教育和活动项目外,课程安排还设有初级武术、体操等内容,配有专职教师授课。小学体育课设置主要以“小篮球、小排球”为主,其它有跳绳、踢毽子、捉迷藏、儿童广播操等。每年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均召开1~2次体育运动会,检查教育效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第二节 农村体育活动
清咸丰年间,段家乡崔教师(名不详)武艺超群,在省皇城教练清兵,目睹清吏贪污腐化,愤然弃职回乡,收徒传艺,以图反清驱洋。其学徒张化龙、赵信娃、邓梦熊等,系光绪三十二年(1906)领导本县农民起义的首要人物。镖师马步云,在绛帐设立围子,收徒传艺18人,血盟结义,武德武艺高尚精湛,颇享盛名。至民国时每年冬,村村设围子,到处见教场。十九年(1930),县灾童教养院设立国术班(武术),梁生辉等人教练500余名灾童习武学艺。时较有影响的武林人物有:赵信娃、谷中林、侯青、吴麻子、王诚斋、张马娃、马林佐、魏中魁等。三十七年(1948)有马三、冉三、郭二、罗集贤、王生贵、宁正杰、马培基等人。
建国后,武术运动在绛帐、段家等地仍盛行。绛帐营中村宁正杰30余年收徒1000余名,分居本县和眉县各地。1978年后,武术功夫影视片大量上映,相继推动武术繁荣,习武练艺风气日益渐浓。一些学校还在体育课里开设武术训练。绛帐西街小学教师王德夫的武术训练从未间断。
本县传统武术门类有:少林门长拳、内家拳,少林门有高家门、六合门。建国后太极拳传入,主要在职工中流行。1970年随着知识青年下乡,梅花刀、梅花拳相继传入。嗣后,鹤翔庄、六指诀、李培选熊氏易筋经、大雁功先后传入本县,共9个门类。近年来,亦流行气功。
除武术外,本县传统体育运动如摔跤、打尜、奕棋、丢方、打秋千、踢毽子、跳绳、打靶等活动项目在建国后遍及城乡。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体育主管部门经常组织一些球类、拔河等比赛。1958年3月,县文教局组织召开本县首届体育运动会,30个代表队300余名运动员参赛,项目有篮球、拔河、乒乓球等。1963、1965年宝鸡专区两次召开农民体育运动会,本县代表队两次获拔河冠军。1972年全县农村坚持体育活动锻炼者11.8万余人,占农业人口35%左右,有各种项目代表队229个。
1973年坚持农村体育活动与农村民兵训练相结合。民兵中的骨干分子,亦是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当年全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分子5541名,各项代表队229个,其中:篮球队151个,排球队24个,足球队1个,乒乓球队53个,运动员1837名。篮球场259处,乒乓球台377副。1976年县体委为农村培训体育骨干87名,建立各项代表队455个,运动员5460名。1978年县体委决定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五日为农村体育活动节,结合农村文化艺术活动,大力开展各种项目体育活动。1985年体育活动节时,县体委在召公、法门、城关、绛帐镇举办农民篮球、拔河比赛,14个乡(镇)的34个代表队、430名运动员参赛。
1986年,县体委举办“丰收杯”农民篮球赛,10个队150余人参赛。
1987年,县体委举办农民篮球、拔河赛。
1986年,宝鸡市在凤翔县召开农民运动会,本县田径、乒乓球(女子单打)获第三名,赵会侠获女子单打第四名。
1990年,成立县农民体育协会,县女子篮球队在宝鸡市农民运动会上获第四名。
第三节 职工体育活动
始于建国后1950年。县公安局、邮电局、县银行等单位较为活跃,项目以篮球为主。1957年,县人委拨款给工人俱乐部添置乒乓球台、羽毛球、象棋等体育设施。1971年,县体委举办一期训练班,为机关单位培训领操员43人。1972年元旦期间,举办职工篮球赛。1976年,县委组织省、市驻县和县属机关单位职工2500余人在杏林西坡水库举行盛大游泳活动。是年,各单位建立职工体育机构共69个,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69人,各种代表队337个坚持经常体育锻炼的职工4257人,占职工总人数43%。1980年厂矿和机关单位成立体育协会3个,有体育干部14名,能经常开展体育活动的单位37个坚持体育锻炼者1425人,占职工总人数16%。1984年,县体委举办鹤翔庄、太极拳训练班8期,主要以职工为对象,培训骨干计120余人。
1985年厂矿、机关单位成立体育协会12个,配备体育专、兼职干部185人,坚持体育锻炼者7260人,占职工总人数60%。是年11月,县体委在县城举办第一届职工体育运动会,项目有篮球、乒乓球、广播操、越野赛、拔河等,42个代表队参加,470人参赛。其中篮球代表队18个,排球代表队8个,乒乓球代表队9个。1986~1990年,每年冬季举办一次职工体育运动会,规模及参加人数逐年扩大。
县老年人体育协会。1985年12月成立。活动内容以气功、跑步、太极拳、门球、象棋为主。从1986年起每年召开一次老年人运动会,至1990年已举办5次,参赛者2500人次。老年门球活动常年不断,先后参加宝鸡市门球赛7次,1987年在宝鸡市第二届老年门球赛中,女队获第四名。1988年在宝鸡市第三届老年门球赛(凤县赛区)中,男女队均获第二名。1989年宝鸡市在陇县举行第五届老年门球赛,本县获甲组第五名。1990年在市第七届老年门球赛中,甲组获冠军,乙组获第五名。是年,甲组门球队代表宝鸡市参加陕西省在渭南举行的全省老年人门球赛,获较好成绩。1990年老年基层协会已发展至9个,会员200余人,活动点和辅导站15个。
县气功科学学会。1988年春成立,1990年有气功医疗站3个。先后办学习班6次,258人参加了学习,气功治病4200多人。